有的小朋友在家里叽哩嘎啦,小嘴巴讲个不停,但遇到陌生人来家中作客,却立刻躲在爸妈身后,不敢打招呼,或是在学校完全不发一语,这有可能是选择性缄默症,意思是人在特定情境下就是说不出话,通常发生在2-6岁的孩子身上,而且女生比男生多。
当然,小朋友第一次遇到陌生人、新环境可能是因为怯场、害羞,但如果上学后超过一个月仍然有这种状况,家长或许要提高警学,是单纯适应不良,还是患了选择性缄默症呢?
另外,青少年、大人也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根据维基百科,选择性缄默是一种社交焦虑症,患者有正常説话的能力,不是不想说话,但在特定情境下就是说不出口:
1.在某些期望说话的特定社交场合(例如学校)持续无法说话。
2.这状况影响学习或工作表现、人际沟通。
3.这状况已持续超过一个月。
4.不说话的原因,并不是对语言的不了解或不习惯使用。
5.这状况不适合以某些沟通障碍解释(例如口吃),也不仅于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或其他精神障碍的时候发生。
由于上述情形,患者焦虑时会有以下表现,常常被误为没礼貌:难以保持眼神接触、不笑、举止僵硬不自然、难以应付需要说话的场合,例如,学校点名、打招呼、说谢谢、道别。患者也可能比常人更容易忧虑,会用戴口罩来掩饰自己心理的缺陷、对噪音和人群更敏感,感到难以谈论自己或感受。
不过呢,选择性缄默患者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方面与他人无异,也有积极的呈现方式,例如生性好奇,智力和认知高于常人、对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敏感、有很好的集中力、善于辨别是非,有正义感等等。
家长跟老师可以怎么做?
如果小孩有选择性缄默,不要强迫孩子开口,更不要自己离开,硬是留下孩子与不熟的亲戚干瞪眼。父母不要觉得“小孩只是害羞!长大就没事了。”到了青少年时期会更难治愈,家长要趁早期就诊语言治疗师,因为个案不同,解决办法也不太一样。同时,多带孩子循序渐进的认识亲朋好友,渐渐适应外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