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马镇实验幼儿园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告家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秋冬交替时是一些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季节。主要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手足口病、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和甲型肝炎等,还包括一些虫体为媒介的传染病,如乙脑、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我园现整理出几种常见的秋冬季节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供给大家。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打喷嚏、咳嗽或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主要表现: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普通性感冒:主要表现:咽喉痛、鼻塞和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轻度发热、头痛和咽痛,很少出现发高热和全身酸痛的症状,发病周期短。

流感和普通感冒的防治:

(1)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

(2)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

(4)注意通风,居家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5)尽量避免幼儿出入公共场所;

(6)要注意幼儿个人卫生,要勤洗手。

3、水痘:是一种1岁-6岁的小儿最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和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染。由水痘病毒经呼吸道传染或接触传染。春秋季幼儿容易感染水痘病毒。这是因为室外温度不稳定,人们通常将门窗紧闭,造成孩子的抵抗力降低,这就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感染水痘的孩子起病时可出现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经过数小时至1天,皮肤上可见皮疹,有的直接出皮疹。皮疹先出现在头部和躯干,逐渐蔓延到四肢。开始时为红色小丘疹,1天-2天变成椭圆形、绿豆大小的水疱,水疱周围呈淡红色。3天-4天疱疹干缩结痂,1周-3周痂皮脱落。因皮疹是在发病后一批批陆续出现的,所以在病儿皮肤上可见到丘疹、疱疹、痂皮同时存在,这是水痘疹的特点。预防水痘要注意:水痘的潜伏期是14天-17天,长者可达3周,因为感染此类病毒后不是立即发病。所以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小孩,也应隔离观察2周-3周。水痘病毒的传染性很强,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一日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专家提醒: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或公共场所。尽量避免孩子接触水痘病人;督促孩子勤洗手,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锻炼,增加抵抗力;也可自愿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预防:除注意空气流通外,重点在于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后全部疹退为止,对有接触者可在3日内注射水痘带。

4、手足口病:患儿有轻微的发烧,口腔内部出现水泡,有时会伴有疼痛感,形成口腔的浅表溃疡。病后1—2天,患者的手脚上会出现水泡(多见于患者手指、手背和脚背的皮肤表面),但不痒不痛。 

预防: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尽量少让幼儿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5、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膜充血、口腔粘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传染病,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患者治疗后5天。

(2)增强免疫力,可肌注丙种球蛋白或麻疹疫苗。

(3)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

6、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是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腺肿大或者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开口和咀嚼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的颌下腺,台下腺和颈部淋巴结。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可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12日,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等。

预防: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预防,流行季节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免疫力。

7、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多发群体为3~10岁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特征为急起发热和咽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红晕,疱疹。临床表现:起病急以高热为主,体温可达39摄氏度左右,伴头痛、咽部不适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儿童常见有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症状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儿童出现医院诊治。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相似。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孩子的手和脚心都没有疱疹,一般就不会是手足口病,不必过分恐慌。潜伏期:3~10天

传播途径:疱疹性咽峡炎主要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或虫媒传播。

预防及护理

1、注意饮食,孩子因为咽部疼痛,出现吞咽困难,此时不要吃过热的食品,可多吃些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比如:牛奶、米粥、果汁等,饮食应少量多次,不要给孩子吃辛辣、甜腻或油炸食品,还可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同时,补充营养,适量摄入维生素C,提高免疫力。

2、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饭前、便后、外出活动后等均要及时洗手)、每天可让孩子用淡盐水漱口、室内多通风,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3、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或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若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则要立即带孩子及时就诊,如经医生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的,要第一时间与教师联系,以便及时做好消毒、隔离等预防及统计等工作;并请一定在医生确诊痊愈后方可让孩子回幼儿园学习。

秋冬季预防传染病的总体原则应为以下几点: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居家注意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适当的采取预防性服药措施。

5、尽量不到卫生条件差,没有消毒设施的小餐馆用餐。

6、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接种。

7、节假日尽量不要带幼儿去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

8、为了更多幼儿的健康,一旦发现以上症状,及时通知老师,并对幼儿采取有效治疗及隔离措施。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rancha.net/ynzz/1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