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传染病,这里有答案哟

预防传染病

护儿童健康

春天,草长莺飞,

万物复苏,

给人新的希望,

但同时春天也是传染病高发的季节,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疾病防护哦!

目前新冠肺炎防控目前已经进入新阶段,在不松懈预防新冠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他疾病的防控,切勿顾此失彼。近期天气多变、乍暖还寒,机体很容易免疫力减弱,儿童由于免疫机制不完善,更容易被病菌趁虚而入,一起来了解一下常见传染病和预防小知识!

TOMY

MOTHER

手足口病

01

(隔离至症状消失7天,且不少于发病后14天)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强、隐性感染者多、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常产生暴发或流行现象。

主要特征:

一般2~10天,经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触传播,托幼机构幼儿为易感人群。

主要症状:

发病急,出现发热、咳嗽、流涕、恶心、呕吐、口痛、厌食、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臂、腿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

02

(隔离期限同手足口)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主要特征:

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

主要症状:

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流行性腮腺炎

03

(隔离至发病后21天)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儿童与青少年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主要特征:

潜伏期为8~30天,常见于4~15岁儿童青少年人群,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

主要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伴畏寒(体温≥39℃),也有咽痛、头痛、肌痛、恶心、呕吐、食欲不佳、全身不适等症状。数小时腮腺肿痛,症状明显,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发亮不发红,有轻触痛,张口、咀嚼食物(尤其是酸性食物)会疼痛加剧。

水痘

04

(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且不少于病后14天)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极易在托幼园所和学校内引起聚集发病。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用具传播,如玩具、文具、门把手等。

主要特征:

潜伏期在10~21天,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小学和托幼机构学生为高发人群。

主要症状:

早期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咽痛、食欲下降等前驱症状。皮疹首先出现在头部和躯干,逐渐波及四肢,初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并发展为疱疹。疱疹后1~2天,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周围皮肤红晕消失,再经数日痂皮脱落。同一部位常可见斑丘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如不出现并发症,可在2周左右自愈。

麻疹

05

(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隔离至出疹后10天)

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是传染性很高,首发症状出现3~5日后出现全身斑丘疹,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主要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高峰期是3~5月份;潜伏期在6~18天;以8个月以内的婴儿、7岁以上学龄儿童、没有接种麻疹疫苗的幼儿及成人为易发人群,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主要症状:

发热、红色斑丘疹,并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肺炎等。????

诺如病毒

?match?

06

(症状消失后3天)

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胃肠炎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胃肠道炎症,严重时可因腹泻脱水致死。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病程较短,一般为2~3天,病情多呈自限,不需用抗菌素,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主要特征:

?????????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各学段均易感;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

主要症状:

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预防措施

个人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勤换衣、注意口腔卫生,生活用品如毛巾、餐具等应定期消毒。

增强自我防护。注意佩戴口罩,并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睡眠应充足,饮食要均衡;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加强锻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多帮父母做家务,劳逸结合,提高身体免疫力。

家庭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需定时定期给孩子接种疫苗。

改善室内环境。室内常通风,改善空气质量,并保持室内清洁,必要时可消毒。

如果孩子有发热、咳嗽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就医时应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如若孩子发生传染病,应注意隔离,家长不要害怕耽误课程而隐瞒病情,遵从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也不要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以免感染他人。

学校

加强疫情监测,坚持晨检制度和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加强对学校工作人员的健康排查。教室、宿舍应每天保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与清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加强教室、宿舍、厕所、校园环境、食堂环境、餐具、玩具的开窗通风和消毒工作。

加强健康教育,帮助孩子了解与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引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资料:保健室

编辑:李筠

审核:保健室党政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rancha.net/ynzl/8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