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途径每年的3月底,手足口病开始高发,到四五月份达到高峰。每年的4—7月和9—11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所以做好预防是我们远离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下面请大家跟随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手足口,做到了解预防,为宝贝们的健康护航。
一、认识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容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这种肠道病毒是个大家族,有20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二、传播途径
饮食传播
手足口病的致病原因是肠道内的病毒,所以饮食传播是主要的扩散方式之一。被污染的水、不卫生或变质过期的食物都有可能将细菌不断扩散,引起宝宝感染。
飞沫传播
患儿的飞沫中可能带有病毒和咽喉的一些分泌物,几个小宝宝靠在一起说话时,病毒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就传播开来了。
接触传播
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餐具、毛巾、被子、内衣等等都有可能沾染上细菌,健康的小宝宝接触到这些东西可能会让细菌有机可乘,还有宝宝过于密集的地方病毒传播得比较快。
三、症状以及潜伏期
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39°C之间,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等症状。发病1~2天后,孩子的手上、脚上、臀部和口腔内颊部、舌、口唇内侧等处会逐渐出现红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发展为疱疹,溃破后形成溃疡,造成剧烈的疼痛。绝大多数患儿的疱疹在3~4天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痂,也不脱屑而痊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主要的发病对象是5岁以下儿童,潜伏期平均为3~5天,最短可为2天,最长可至10天。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6天,发病初期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鼻涕、恶心、呕吐等,发热情况可持续4-5天。手足口病的其它症状中,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痊愈后不留痕迹。
除此之外,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食欲减退;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四、对于患者的护理
目前,对于手足口病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如无并发症,患儿一周左右即可自愈。
对于手足口病患儿,成人可以做适当的护理工作:
1、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如果发热未退,要让患儿多喝热水。
2、选择柔软的衣服、被褥,及时清洁保持卫生。
3、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因瘙痒、疼痛难忍而抓破皮疹。
4、保持口腔清洁,多漱口。
5、若臀部有皮疹,立刻清理患儿的粪便,保持臀部清洁。
五、手足口病的预防
病人皮肤接触、体液、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都是感染源,具体生活中我们怎样预防呢?
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
?饭前便后、尤其是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不揉眼睛、挖鼻孔,尤其是喜欢吃手的小朋友更要注意手的卫生。
?个人用品专用,携带外出后的玩具和用品注意清洁,公用的玩具要用消毒水擦拭消毒。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环境隔离与保护
?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洗衣勤晒被。
?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到公共场所逗留,如游乐场、电影院、商场等。
?观察身边有无患病儿童,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减少被感染机会。
保护孩子的抵抗力
?传染病流行季节,保护好孩子抵抗力可以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风险。注意孩子的营养和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引起孩子机体抵抗力下降。
早期发现
?流行期间家长每天晨起或晚归时检查孩子的手心脚心、肛门周围处皮肤有无红疹,口腔有无疱疹,注意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的变化。
重视成年人携带病毒感染孩子
?成人也会感染病毒,一般不会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外出归来和照护孩子时也要注意手的卫生,避免携带病毒传染给孩子。
温馨提示
预防手足口,最关键的就是要勤洗手!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勤洗手!
如幼儿身体不适,如发热、呕吐、腹部不适,一定要准确告知班级教师,并配合幼儿园进行居家观察或隔离。
撰稿:张纯纯
排版:徐幕霞
审核:杨园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