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是件既辛苦又讲究的事情,所有新手爸妈在宝宝出生后,都会倾尽心力照顾并保证宝宝健康成长。然而,不少爸妈会在养娃过程中,采用传统民间做法或者固有育儿观念,容易在缺乏科学依据的情况下,造成“坑娃”后果。这不仅有违爸妈健康育儿的初衷,更有可能导致宝宝身体不适或疾病的发生。今天小鹤就为大家讲讲五大“坑娃”行为,帮助爸爸妈妈们树立客观、科学的育儿观念~一、担心乳牙发育,挑破“马牙”“马牙”也称之为“板牙”,是指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的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因为很像长出来的牙齿而得名,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出现。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做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马牙”在宝宝出生后数月内会自行逐渐脱落,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平时喂养注意保持清洁即可,不需要特殊处理。相反,因为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易擦伤,口腔黏膜下血管丰富,全身抵抗力低下,如果挑破“马牙”,细菌从破损处侵入,极易引起口腔感染,严重者甚至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二、捏鼻梁,以让鼻梁高挺高鼻梁一直被认为是可以给容貌加分的指标,因此,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有高挺的鼻梁。不少妈妈为了让宝宝拥有高鼻梁,会采取“捏鼻梁”的方法。这样的做法对吗?医学研究显示:宝宝鼻梁的高低是由遗传因素(父母双方的基因)、发育情况、营养状况等因素综合决定的。经常给宝宝捏鼻梁的行为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婴幼儿的鼻腔比成人短,没有鼻毛,后鼻道狭窄,血管丰富,如果常捏宝宝的鼻子,不仅会影响TA的呼吸,而且可能会损伤粘膜和血管,导致炎性反应,从而容易被细菌、病毒侵犯,导致疾病的发生。三、阻止爬行,改用学步车宝宝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宝宝,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家长切不可图一时安逸,而剥夺宝宝爬行的权利。学走路不但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更需要掌握保持身体平衡的技巧,而学步车会让宝宝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己学走路的过程。实际上,育儿专家并不提倡给宝宝用学步车,其不但会增加意外发生的概率,还会影响宝宝的骨骼发育,导致“X”或“O”型腿。四、挤奶壶/头,帮助宝宝乳房发育“挤奶壶”其实就是挤压宝宝的奶头,因为新生儿的奶头略肿胀,所以被称为“奶壶”。据老人家说,宝宝生出来以后到三个月以前,需要把两侧乳房进行挤压,把里面的少量“乳汁”挤压出来,这样略微鼓起的乳头就会平整,有利于宝宝乳房发育。这种传统观念是错误的,而且“挤奶壶”存在安全隐患。在胎儿期,由于孕妈妈体内高的雌孕激素水平,宝宝体内的激素水平也较高,分娩后,新生儿体内的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大多数新生儿会出现乳房肿胀。大约5%的新生儿甚至出现乳汁分泌(不论性别),这种情况一般在宝宝出生2-3个月后恢复正常,不需要任何处理。相反,如果按照传统挤压奶头,有可能破坏乳腺功能或造成乳头的扭曲,甚至引起乳房不发育或者缺失,长大后可能需要乳房再造。另外,挤压新生儿奶头还很容易引起皮肤破损,会使皮肤表面细菌乘虚而入,造成新生儿乳房红肿热痛,乳腺发炎,严重者甚至引起病菌全身扩散,出现败血症,危及新生儿生命。五、过早开发智力,喋喋不休教导宝宝3岁之前是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但这并不等同于学习知识、开发智力。不要过早的给宝宝灌输太多的知识,更不要强迫TA完成不能完成的事,拔苗助长类的早期智力开发只会让宝宝在心里上更加恐惧和厌恶。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的行为习惯更不要喋喋不休的教导,只要示范。举几个例子:当邻居和宝宝打招呼时,宝宝没有响应,我们只要模仿宝宝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我们吃过啦!”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另外,宝宝的负面情绪常表现为哭闹、委屈、焦虑、愤怒、挫折等。当宝宝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到倾听和理解。除了以上这五大“坑娃”行为,相信还有不少的育儿误区,会阻碍宝宝的健康成长。所以,小鹤在这里温馨提示宝爸宝妈们,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科学依据、更适合宝宝的育儿方式,如此方能为宝宝支撑起一份安全、健康、阳光的未来!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优惠活动详见"阅读原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