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
一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是一种常见病,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颈项强直,可导致继发性感染、脑及周围组织炎症、免疫反应综合征。其传染性强,冬春季节会出现季节性发病高峰。
二
病因
造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专性需氧,有英膜,无芽孢,不活动。人类是该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脑膜炎奈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后,释放内毒素,引发全身的施瓦茨曼反应,激活补体,使炎症介质明显增加,导致循环障碍和休克。内毒素还激活凝血系统,较早弓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
细菌侵犯脑膜,进入脑脊液,释放内毒素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增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脑水肿时形成脑疝引发迅速死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常好发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
三
临床表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典型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颈项强直等,临床分型不同症状有所不同。婴儿发作多不典型,除高热、拒食、烦躁及啼哭不安外,惊厥、腹泻及咳嗽较成人为多见,而脑膜刺激征可能缺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继发性感染、脑水肿等。
1.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此期约为1~2日,大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有咽喉疼痛,鼻咽部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除非鼻咽拭子培养发现病原菌,一般情况下很难确诊。
(2)败血症期
患者突然畏寒、寒战、高热,伴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性症状。幼儿则有啼哭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70%的患者皮肤黏膜有瘀点或瘀斑,见于全身皮肤及黏膜,大小为1~2mm至1cm。病情严重者的瘀点、瘀斑可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发生皮肤大片坏死。约10%患者的唇周等处可见单纯疱疹,多发生于病后2日左右。少数患者有关节痛或关节炎,可发生单个或多个关节积液,少数患者有脾大,多数患者于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
(3)脑膜炎期
脑膜炎症状可以和败血症同时出现,多数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较明显。患者高热及毒血症持续,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因颅内压增高而使患者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常有皮肤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脑膜的炎症表现为颈后疼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鲁金斯氏征阳性,1~2日后患者进入谵妄、昏迷状态,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
(4)恢复期
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意识和精神状态改善,皮肤淤点、淤斑消失,大的淤斑中央坏死部位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患者出现口唇疱疹,患者一般在1~3周内痊愈。
2.暴发型
(1)暴发型休克型
本型多见于儿童,但成人病例亦非罕见,以高热、头痛、呕吐开始,中毒症状严重,精神极度萎靡,可有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时有惊厥。重症患者可出现暴发性紫癜,常于12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伴皮下坏死,循环衰竭是本型的主要表现。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脑脊液大多澄清,仅细胞数轻度增加。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在10×10^9/L以下者常提示预后不良。
(2)暴发型脑膜脑炎型
此型亦多见于儿童,脑实质损害的临床表现明显,患者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锥体束征常阳性,两侧反射不等,血压持续升高,眼底可见视盘水肿。部分患者发展为脑疝,如天幕裂孔疝和枕骨大孔疝,最终会导致呼吸衰竭。
(3)混合型
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是本病最严重的一型。
3.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情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
4.慢性型
该型不多见,成年患者较多,病程常迁延数月之久,患者常有间歇性畏冷、寒战、发热发作,每次历时12小时后即缓解,相隔1~4日后再次发作,无热期一般情况良好,在发热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以红色斑丘疹最为常见,皮疹多见于四肢,发热下降后皮疹亦消退。关节疼痛较常见,发热时加重,可为游走性,常累及多数关节,但关节腔渗液少见。诊断主要依据发热期的血培养,常需多次检查才获阳性。
++++
四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10^9/L左右,高者达40×10^9/L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
2.脑脊液检查
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mmH2O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数可达10×10^6/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显著增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完全测不出,氯化物降低。若临床有脑膜炎症状及体征而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应于12~24小时后复验。流脑经抗菌药物治疗后,脑脊液可呈不典型的改变。
3.细菌学检查
(1)涂片检查
阳性率高达80%以上。脑脊液沉淀涂片的阳性率为60%~70%,脑脊液不可搁置太久,否则病原菌易自溶而影响检出。
(2)细菌培养
血培养阳性率为50%~75%。但血培养对普通型、暴发型及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诊断甚为重要,故必须注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做细菌培养,并宜多次采血送验。脑脊液培养的阳性率较血培养高。无论血或脑脊液培养,如得阳性结果,应进一步作生化和血清凝集分群分型以鉴定菌株。
4.免疫学试验
脑脊液中抗原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目前临床常用的有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菌体协同凝集试验、放射免疫法等,如恢复期血清效价大于急性期4倍以上,则有诊断价值。
5.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近年来发展较快,具有迅速、简便、准确的特点,即使在患者已接受抗生素治疗后,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也能获得阳性结果。因此,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与血培养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6.影像学检查
CT、MRI等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并不大,需要排除肿瘤、脓肿形成、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时可酌情采用。
图示为脑膜炎球菌
五
诊断
1.流行病学史
冬春季发病(2~4月为流行高峰),1周内有流脑患者密切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既往未接种过流脑疫苗。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典型症状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皮肤和黏膜发现有瘀点、瘀斑,以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脊液检查及病原菌涂片和培养阳性,可确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鉴别诊断
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大多数继发于肺炎、中耳炎呵颅脑外伤;葡萄球菌性娜奥莫言大多发生在葡萄球菌败血症病程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脑膜炎易发生于颅脑手术后。
2.病毒性脑炎
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季节多在7~9月,脑实质损害严重,昏迷、抽搐多见,皮肤一般无瘀点。脑脊液清亮,其中的细胞数量大多在/mm立方以下,糖及蛋白量正常或稍增高,氯化物正常,高通量二代测序、免疫学检查病毒特异性Igm等有助于鉴别。
六
治疗
1.一般治疗
退热
高热时可用酒精擦浴,安乃近滴鼻或小剂量安乃近肌内注射。头痛可酌情用可待因、阿司匹林,或用高渗葡萄糖液静注。惊厥时可用副醛肌注或用10%水合氯醛灌肠,镇静剂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影响病情的观察。
2.急症治疗
(1)抗休克治疗
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会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关键在于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及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2)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治疗
若休克经综合治疗后不见好转,出血点即使未见增加,也应考虑有DIC存在,应作有关凝血及纤溶的检查,并开始肝素治疗。若皮肤瘀点不断增多,且有融合成瘀斑的趋势,不论有无休克,均可应用肝素,目前采用低分子量肝素。
(3)呼吸衰竭的处理
暴发型脑膜脑炎出现呼吸衰竭,须加强脱水治疗,给予吸氧、吸痰、头部降温以防治脑水肿、防止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发生。如已发生,可给予洛贝林、尼可刹米、二甲弗林、哌甲酯等呼吸中枢兴奋剂。大剂量山莨菪碱静注可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肾上腺皮质激素也有降低颅内压的作用,疗程不宜超过3日。高热和频繁惊厥者可用亚冬眠疗法。呼吸停止时应立即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间歇正压呼吸。
3.药物治疗
(1)青霉素
青霉素的脑脊液浓度一般为血浓度的10%~30%,因此必须投予较大剂量才能达到治疗作用,但注意过大剂量可致青霉素脑病,不能误为病情加重。也可选用氨苄西林,透入脑脊液中的浓度会更高。
(2)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不宜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疗效良好。这类药物毒性低,抗菌谱广,且脑脊液内浓度较高。
(3)磺胺类
由于我国流行的A群菌株对磺胺类药大多敏感,成人宜采用复方磺胺甲恶唑针剂或片剂,亦可采用磺胺嘧啶,同时补等量硫酸氢钠及足量水分。有肝、肾功能损害、对磺胺类药过敏者均不宜使用。
(4)强心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暴发型患者易出现感染性休克,除了扩容应及时给予强心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大剂量应用可有效缓解症状。
(5)脱水剂
对于暴发型脑膜脑炎多有脑水肿应及时用脱水剂,脱水剂的应用以20%甘露醇为主,宜至呼吸、血压恢复正常,瞳孔等大及其他颅内高压症状好转为止。脱水时应适当补充液体、钾盐等,以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为宜。甘露醇可与呋塞米合用,亦可与50%葡萄糖液交替使用。
七
预防
1.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就地住院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般不少于病后7天。密切观察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流行期间应避免大型集会或集体活动,外出应戴口罩,不要携带婴儿到公共场所。
3.保护易感人群:15岁以下为疫苗预防的主要对象,新兵入伍及免疫缺陷均应注射。密切接触者,除做医学观察外,可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利福平、头孢曲松等预防。
温馨提示
对于流行性脑膜炎我们要引起重视
身体医院就诊
编辑排版:汤耀旭
审稿:万顺康袁芝琼杨琴
大理大学学生工作处、后勤服务中心、
校医院、公共卫生学院宣
(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和书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