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作者简介
常建(年—年),祖籍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常建的诗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一首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
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
钟磬: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大自然的宁静、禅院的清幽使他心情愉悦,充分感受到风景的美好,体味到远离尘世的快乐。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那山光水色、鸟语花香、清潭倒影,都会引起无限遐思,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此时,仿佛万籁俱寂,只有古寺的钟磬声,回应着大自然的静默无语,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之起伏飘扬,袅袅不绝。
写法
(1)白描。比如作者对山光、鸟性、还有深潭、曲径……都是信手拈来,让人感觉浑然天成,很是形象生动。
(2)以动写静。诗中的“万籁此俱寂,惟但余钟磬音”就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写幽静的环境净化了人心,物我合一,超然物外。
(3)对比手法。动态的钟磬之音和静态的万籁俱寂两相对比,更让人心头为之一震,也才会有佛家顿悟的感觉。
理解型默写:
1、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4、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5、写悠长的钟磬音,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6、中华民族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能表现这种美学思想的两句诗是:
,。
7、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悦情悦心,读一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让我们在清幽的环境中享受内心的宁静。
1、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曲径通幽处万籁此都寂
5、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径”“幽”“潭”“籁”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选择题
1.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C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此诗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A
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根据各个选项进行分析作答,A中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而不是对仕途生活的向往。A错,故选A。
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D)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D
对诗歌中字词的赏析,一定要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内容作出正确的理解。既要看出字词所写出的内容,还要体会出表现的情感。这句诗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得隐逸情绪。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的心情。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排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A)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6.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
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
C
A项中“鸟语花香”有误,与古寺肃穆幽深的特点不符;B项中“荒凉冷僻”有误,“幽”与“深”写出的是古寺的清幽;D项中“愉悦兴奋之情”有误,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的是自己遁世无门、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赏析题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展示的画面
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一一幅图景: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在阳光灿烂的美丽山色中,活泼的小鸟在茂林修竹之间欢快地、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在翻译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描写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一注意不要生硬翻译,二注意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三注意适当想象,四注意顺畅表达。
2.《题破山寺后禅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意对即可)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3.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作者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4.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分)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5.颔联中“深”字历来为人称道,写出你的理解。
(1)颜色深或答幽深,(2)写出了禅院中花繁盛的样子,(3)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赏析句子,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析,阅读诗歌,“深“字写出了颜色深,写出了禅院中花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6.结合具体词语谈谈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悦”使……欢悦;“空”使(人心)空明纯净。(2)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3)心境如止水万事皆空。(意思对即可)
7.品味词语,赏析颈联中“悦”和“空”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致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8.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里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淡泊人生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