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响堂石窟历代遗存诗词考略

南、北响堂石窟历代遗存诗词考略

鼓山响堂山石窟有两处,即南响堂石窟和北响堂石窟,二者相距三十里,始建于北齐年间,当时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城(今临漳),一是别都晋阳(今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幽静,石质优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高欢父子便选择这里凿窟建寺,营造宫苑,作为皇家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的行宫。规模宏大的石窟群有几十处,大小佛像不计其数。佛像雕凿细腻,刀法精湛,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后历代王朝均有续刻,是研究我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重要宝库和遗产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宦官雅士游览后,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有感而发,留下了诸多诗篇,更为此景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历史上,南响堂石窟归磁州管辖,而北响堂石窟则隶属武安县。

南响堂寺石窟位于鼓山最南端滏口陉北侧的半山腰上,扼守隘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寺始建于公元年,据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有石窟七座、天王殿、四方殿、文庙、大雄宝殿、钟鼓楼、宋代七级古塔,古树等组成,寺院建在南北中轴线上。窟旁的钟鼓楼上,仍存古钟一座,高约3米,内可盘坐五人,据说晚钟响起,50里外其音袅袅,久而不绝,其音三日尤存,世人莫不惊叹。在古刹文庙东南一角,有宋代一砖塔,是寺的标志建筑。八角叠檐,九层高,层层有门洞与外相通,可以登檐远眺,脚下滏水潺潺,龙洞珠泉,滏口古道,尽收眼底,该寺有三绝:砖塔距今已八百余载,虽经历无尽苍桑浮沉,仍完美无损,高峨伟岸,登塔高呼,其声在窟塔之间回绕,似有佛与你回应,趣味盎然,其一绝也。寺内有一槐抱柏,槐树绕柏树两周,紧紧缠绕,已有百年历史,实为古刹一大奇观,其二绝也。寺的东北角有一奇树,树高三丈,枝叶茂盛,树冠蓬大。问寺中老僧不知该树栽与何时,树名也不知晓,园林工作者查遍所有资料,仍不知其名。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时听了工作人员介绍,命名为“无名树”,其三绝也。清康熙二十年(年)磁州知州任塾品题定名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各具特色的“磁州古八景”,“响堂晚钟”为其一。

第一位在南响堂石窟留下诗词的是刘湜。刘湜(生卒年不详),举人,浙江绍兴人,任磁州学学正。明弘治元年(年)的暮春时节,刘湜乘船沿滏阳河逆流而上,到千年瓷都彭城公干,公干之余再次游览了此地,故地重游,感怀颇多,即兴写下了《七律.游响堂》:“胜景磁阳说响堂,无边风致异寻常。幽亭地垲疑蓬莱,坚石铿锵类角商。出郭已知无俗事,临流应喜漱诗觞。此中真趣如能解,未许仙游让子房。”据考究,这是作者第二次游览此地,前一次是在一年前,仕途上的不顺,官场的险恶,使他身心憔悴,如履簿冰,在羡慕西汉名臣张良字子房看破红尘、隐居山林,纵情山水悠闲自得的生活的同时,也希望上司提携重用的复杂矛盾心理可见一斑。

张应登,(生卒年不详)四川内江人,进士出身。万历十一年(年)任河南彰德府(今安阳)推官。万历十五年(年)的深秋时节,因公到武安县办案,经磁州城、过滏口陉、特意游览了挂半山腰的南响堂古寺,寺中长老热情接待了他,站在临空飞阁庙宇的走廊上,凭栏远眺,四周风光一览无遗,清凉的山风吹散了身上的污秽浊气,倍感气爽心清。望着脚下的古道滏口陉、龙洞群泉和滚滚东流的滏阳河,即兴写下了《七律·响堂寺》:“飞阁临流佰仞梯,开皇岁月古招提。岩扉松径风长扫,涧户云窝鹤旧栖。响石铿锵金鼓切,光天灿灿斗杓低。幽人练药如相访,神麇山头一望西。”从诗中流露出的意境来看,感叹自己为官身不由己,羡慕出家人,悠闲自得,采药炼丹,修身养性的恬淡自由生活。

杨性鲁(生卒年不详),字纯卿,磁州城里人。万历二十年(年)进士。出仕初授高平县令,因不善迎逢上司,仅两年就罢官谪居。不思其复,游历泉水,借酒消愁,常宿于道观古庙,以文自娱,著有《春香轩》、《绿芹园》等。归田后的第二年深秋时节,为排泄郁闷的心情,乘船独自游览了此地。望见云雾缭绕的神麇山和滏口陉西侧的瓷都彭城古镇,感叹自己的遭遇,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在庙的墙壁上即兴写下了《五律·登响堂寺阁二首》:其一:“佛阁悬山际,白云当槛生。晴峰排汗碧,野水镜天清。叩石千林响,开尊百斗倾。醉来题古壁,落日下荒城。”其二:“响堂高阁上,饮罢有仙迎。山月能舒啸,天风欲解酲。卧看星斗近,梦入云水清。心已游方外,尘缘作羽轻。”诗的意境是他真实心情的流露,其纵情山水,看破红尘,伤感迷茫,借酒消愁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任塾(生卒年不详),安徽怀宁县人,进士。康熙二十年(年)任磁州知州。一生喜欢游历山水的他,到任第二年,稻子成熟的季节沿滏阳河逆流而上,看到沿河两岸,拦闸蓄水得滏阳河水灌溉,旱地变水田,稻穗饱满,金黄飘香,人民生活富足甚是高兴。游览该寺,听完钟声,即兴赋诗《响堂晚钟二首》,其一:“烟岫离尘界,云林隐化城。闻钟惊刹见,叩石诧山鸣。斜月孤峰逼,轻风万壑生。倚筇当此际,无复宦游情。”其二:“钟声幽谷里,历历出重云。虚籁如相和,流泉共一闻。无须听梵呗,已觉涤尘氛。日日随声到,输他猿鹤群。”

方孝标(年——?),原名方玄成。为避玄烨(康熙)讳,以字行,别号楼冈。顺治进士,官至内弘文院侍读学士,因犯事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康熙年大赦,获释后受吴三桂之邀,入滇(云南)效力,官至翰林承旨职。三桂败,免死罪。因受《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死后朝廷掘墓刺骨。著有《纯斋文集》、《滇黔纪闻》。此诗是他入滇南行路上路过此地写的,在感叹自己仕途不幸遭遇的同时,又被重用得以施展才能的机会,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七律.响堂寺诗》:“何处钟声出远林,响堂秋月夜沉沉。太行青接峰头雨,滏水澄环洞头阴。百虑卧清高士梦,孤灯诗伴老僧吟。晓来策杖山前路,石上铿訇有和音。”

孙濂,生卒年籍贯官职不详。游览南响堂寺后写下了《七律?息响堂寺》,麋山山头寺门幽,更有青霞在上头。策杖人来松下路,看经僧闭竹边楼。座中怪石当窗落,望里秋涛隔涧流。尘世缤纷那更间,一声长啸任淹留。

鼓山西侧的北响堂石窟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山脚下的常乐寺遗址。寺初名石窟寺,宋嘉佑年间改叫常乐寺,占地面积平方米。山门左侧一座高33米的八角九级宋代白砖塔,是寺的标志性建筑。二是位于半山腰的石窟群。共有石窟九座,佛像尊,小佛不计其数。三是位于天宫峰顶的东西天宫庙。该庙全部是由青石筑砌而成,造型是不用一木一钉的拱券式,又称无梁殿,庙高十五米,又建在峰顶,更显得高大无比,与山脚下的白塔相映成趣。昔有诗曰“百丈起离宫,寒云漫碧空。星辰凌阁道,歌吹爽云中”。

第一位在北响堂石窟留下诗词的是唐朝的郑迴。郑迴(生卒年不详)曾任磁州刺史,事迹无考。作为当地的朝廷官员,闲暇之余游览了此地,并登上了道路崎岖陡峭的天宫峰顶,望着半山腰的石窟和山脚下的古刹,在峰顶写下了《七律.登天宫》:“鹫岭欹危路不穷,遥疑直上九霄重。当年宝刹开初地,几处花龛在碧空。回望口口还故国,远寻烟翠到天宫。多惭理郡时口口,未来樊笼聚落中。”诗录北响堂石窟大业洞碑刻,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侵蚀,字多残缺不全。落款为“摄昭义军节度参谋散朝大夫”等,碑系元和八年,即公元年所立。

刘崇(生卒年不详),号龙坡山人,直隶任丘(今河北任丘)人,举人,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年)任磁州知州。到任第二年的暮春时节游览此地,登上天宫峰顶,望着山脚下放着祥光瑞气的古塔,写下了《七律.登天宫峰二首》,其一“千岩突兀晚云笼,见说高欢避暑宫。王气已残山岳小,佛缘未断梵钟鸿。龙池草湿悬崖雨,虎谷松鸣上界风。碎壁篆文燃蜡烛,犹然百代笑谈中。”其二:“玉芙返照缕霞红,回绕村流气郁葱。贝叶乱飞千径雪,锦幡高挂一天风。上方晚眺尘几迴,绝顶初临眼界空。石鼓踪迹真胜概,山僧相对愧飘蓬。”把绝顶天宫庙的雄伟高大,寺庙的香火缭绕,钟声幡影刻画的淋漓尽致,也感叹自己为官不易,身不由己的无奈迷茫与彷徨。

栗永爵(生卒年不详),山西潞安府(今长治人),举人。明嘉靖四十一年(年)任磁州知州。闲暇之余,在同僚的陪同下,游览了此地,寺中长老置酒热情款待了他们,他关切询问寺庙的经营情况,酒至半酣,乘着酒兴,步前任刘崇《登天宫峰》其一的韵,在长老的禅房壁间写下了《七律.饮响堂寺诗》:“闲来登眺晓云笼,直底层崖佛子宫。山中远远环围寺,云外雝雝倾听鸿。空峡有声鸣胜境,群公满座鼓春风。呼童煮酒伸佳趣,不觉沉酣入梦中。”

宋之韩(公元—年),字元卿,号敬斋,武安城关人。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年)进士,任中央谏官,擢户部员外郎,刑部给事(正七品),因弹劾太监冯保被解职还乡。著作有《主敬堂文集》、《说文举要》等,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田园派诗人。

罢官回乡第二年(年)的仲冬时节,武安县令王显仁知道他是被朝廷冤枉,以及他为人正直和诗词歌赋的杰出才能,诚挚邀他一同游览北响堂寺排泄郁闷的心情,他欣然前往。与王县令一同登上了天宫峰顶,站在山巅,举目四望,脚下群峰跌宕,沟谷交错,野荆遍山,荒草漫漫,层林尽染,气爽清心,醉人心脾,四周风光尽收眼底,并在山顶小酌。望着山脚下的常乐古寺和高耸的白塔,乘着酒兴,在天宫峰顶的岩壁上,即兴写下了《七律.甲申仲冬同邑侯王公登鼓山》:“山径盘盘曲似梯,深冬登览杖青藜。神钲纪异传由晋,避暑名宫创自齐。回视下方疑塔小,直登上界觉天低。笙歌缭绕萦归路,把酒临风拂短题。”

此次之行宋之韩十分开心,由于时间仓促,游玩的未能尽兴。第二年的深秋时节独自一人再次来到此地,寺中长老置酒款待他,在禅房的壁间看见了刘崇的诗,很是佩服,和着刘崇诗其一的韵,写下了《七律,登鼓山用磁州牧刘龙陂韵》:“半含晓日瑞烟笼,联辔来寻避暑宫。百战功劳空汗马,千年华丽付飞鸿。龙潭灵作峰峰雨,石鼓威生八面风。回首群山俱下界,此身疑是出寰中”。也是唯一在此地留下两首诗词的文人雅士。

万历十五年(公元年)深秋时节,河南彰德府推官张应登(进士,四川内江人)到武安县办案,在游览南响堂寺和瓷都彭城后,第二天宿北响堂常乐寺。提前与宋之韩约好,第二天一同游览北响堂寺。宋之韩因故未能到,在十分想念故友的心情下,很是遗憾。傍晚时分,宋之韩派人来告知,并写了两首七律诗赠给故友,深表歉意。(张应登《游滏山鼓山记》。)在明月皎洁的古寺禅房里,万籁俱寂,张应登反复咏诵着老友的诗句,直到二更时分,和着宋之韩的诗韵,怀着惋惜的心情,在壁间写下了《游高欢避暑宫和宋谏仪敬斋见怀之韵二首》,其一:“老吏原称山水仙,扶筇西鼓涉其颠。既归高洞尘氛远,况复中秋皓月圆。王气消磨犹耐赏,残碑剥落不堪传。深知宋玉悲无限,花下迟余未肯眠。”其二:“深宫避暑晚烟笼,直上层峦望碧空。径仄藤萝堪作引,兴狂虎豹敢争锋。传闻绝巘来双风。渐恨高齐驾六龙。登眺未终怀谏仪。飞飞衣袖玉长风。”感情真挚的诗句中两次提到未能如面的故友,足见他们的感情深厚。

李椿茂(生卒年不详),字大椿,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人。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年)举人,万历三十年五(年)任彰德府磁州武安知县,后升陕西临洮府同知。李椿茂任武安县令六载,足迹踏遍了武安的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写下了许多武安风光的诗词,有“诗人知县”的雅号。万历三十八年(年)的深冬时节,闲暇之余李椿茂游览北响堂石窟,先游览常乐寺,并登上山门外高达33米的八角九级宋代白砖塔远眺。又沿着山路到达了位于半山腰的北响堂石窟。看完金碧辉煌的宫殿,雕凿精美的佛像,驻足大业洞前,感叹前人的智慧,题诗《七律,避暑宫》,赞道:“别宫山曲暂盘桓,徒移峰峦世界宽。石鼓砰訇争欲考,佛经磨灭不成看。我来览眺春明景,人道登临夏日寒。遗德至今无可诵,樵苏犹自说高欢。”

张镜心(—),字孝仲,号湛虚,晚号晦臣,自号云隐居士,磁州(今河北省磁县)人,明天启二年(年)壬戌科进士,历任知县、礼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南京光禄寺卿、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军务、兵部尚书等职。明甲申之变时,曾千里奔走以避战乱,岁余始还里。时年四十的张镜心,似乎已看到大明王朝气数已尽,也看破了红尘,几年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他也伴随着青灯佛经隐居山林,自称云隐居士,著《易经增注》,彰显出“义不食周粟”的凛冽浩气。

清入关后不仕。晚年闭户潜心著书,与孙奇逢先生往复商榷,逍遥泉石,著有《易经增注》、《云隐堂集》、《驭交纪》等书传世。

崇祯三年(公元年)暮春时节,他和好友李孝廉、杨茂才、张振羽、季惺元一同游览武安西部的定晋岩古禅寺。返回途中,又顺便游览的北响堂山石窟,寺中长老热情接待了他们,并陪同游览了所有石窟,辞别长老,乘着雅兴,又登上最高峰的天宫庙,望着脚下的常乐古寺里传出悠扬的钟声,天空中飞翔的白鹳,身边怒放的山花,即兴写下了,《鼓山响堂》

齐朝金刹俯离宫,绝壁千寻紫气笼。

上界灵文刊贝叶,岩中石鼓动丰隆。

盘空水鹳翻云白,倚石山花笑日红。

驼背千秋询胜侣,疑从初地一相逢。

纪纯,字一之,磁州人,嘉靖二年(公元年)进士,官至户部郎中,四川保宁知府,陕西按察司副使。著有《策学集成》、《相正录》等。嘉靖十四年(公元年)在任陕西按察司副使回家省亲期间,与他同榜进士的磁州知州拜访了他,看到家乡连续三年大旱,百姓生活艰难,心中甚是不安。暮春时节在知州的陪同下,乘船游览了滏河源头黑龙洞、风月观和神麇山和瓷都彭城。当天又前往北响堂寺,宿常乐寺中,寺中长老热情接待了他们,并置酒款待他们。第二天卯时时分沿羊场小道登上了鼓山最高峰--凤凰台。望着东方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在北侧的岩石上即兴写下了;《鼓山晓发》

旌旗清晓拂晴晖,百转山腰见野扉。松劲肯随桃李变,鸿高常避网罗飞。三千道路怜金剑,五十功名笑布衣。对酒且应三四盏。熏风倚马醉微微。

李桂芳,明朝人(生卒年不详),直隶顺德府南和县人(今邢台南和县),举人,事迹无考。喜欢游历山水的他,仰慕彭城一带的南、北响堂石窟风光,专程来此地游玩,在游览完瓷都彭城、南响堂石窟后,又来到鼓山西侧的北响堂石窟,从常乐寺开始,游古寺,登古塔,看石窟,拜天宫庙,又沿崎岖陡峭的山道登上了鼓山的最高峰凤凰台,举目远眺,气爽心清,听着从古刹传出的阵阵梵音,联想到“石鼓鸣,天下乱”的历史传说,在凤凰台北侧的岩石上即兴写下了《七律.游鼓山》:“谁将石鼓晋隋鸣,时代频移倍可惊。帝座似通呼吸里,山灵应笑市朝更。莫夸形势称天险,且学岩粞澹世情。幸遇太平穷眺望,神钲寂寂自无声。

李媺(生卒年不详),字履素,号紫岚,武安人。康熙二十三(年)乡试解元,康熙三十六年进士。未出仕而卒,著有《竹间啸诗集》。

喜欢游历山水的他,仲夏时节游览了千年古刹,沿陡峭的山道登上了天宫峰顶,在天宫庙前,望着满山的翠绿,脚下古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石窟内缕缕青烟散入空中,寺庙里传出阵阵钟声,蓝天白云笼罩着的深山古寺,恰似一幅写山水画卷,即兴下了《七律.云笼故岫》:“青碧盈盈一幛开,高齐遗阙已成灰。梵宫石泐经文断,僧院苔生鹿迹回。平屋侵帘凝翠霭,草窗挂枕见崔嵬。螺云几度环如髻,横背长蓑逐来坞”。

王组,字公冕,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贡生。康熙三十二年(年)任武安县教谕,次年升元氏县令,官至宝庆知府,广东参议。到武安的第一年,仰慕鼓山风光,深秋时节游览了北响堂石窟,沿陡峭的山路登上了鼓山最高峰凤凰台,望着西沉的落日,满山的漫漫荒草,层林尽染,有感而发,写了《七律,游鼓山》:“层崖翠嵂路行难,巧凿阴宫结构宽。岂厌鼓声当用武,故穿石脉暂求安。仰瞻法相空非色,俯息劳形暑亦寒。荒草斜阳临眺久,居人从不说高欢。”

注:此文《邯郸日报-丛台周刊,年11月29日,12月6日连载。

作者简介:

孟祥书,一九五九年生,武安市淑村镇南正峪村。中学高级教师,邯郸地方文化研究会员,邯郸摄影家协会会员。

自二0一0年以来,以宣传历史文化名镇一一大社镇为起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从研究古民居大院建筑特色开始,又对传统古村落、寺庙石窟碑刻、山水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历史人物等实地采访考察,全方位拍照,对碑刻仔细辩析,查阅志书记载,咨询请教专家学者,对所考察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探讨研究,由大社镇扩展到峰峰全域,再到武安、邯郸、磁县、紫山、沿滏阳河考察了六处古渡口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石桥,又到广府古城等地采访考察。先后有近六十篇文章先后在《河北老年世界》、《邯郸人文》、《邯郸日报》、《邯郸电视台一一家乡那点事》栏目、《邯郸电视报》、《中原旅游》杂志、《峰峰电视台》、《微观峰峰》等省市区媒上发表。

图文作者孟祥书责编常小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rancha.net/ynmx/11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