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妈杨华珍,被爱马仕看上,一根针赚8

她手持一根绣花针,将藏羌织绣,从羌寨的碉楼中,带往世界的舞台;她用大胆的撞色,充满灵气的纹样,吸引了爱马仕等国际品牌,“吸金”万元。

她用一双巧手,绣出了藏羌生活,天地万物;她凭一己之力,承担起藏羌织绣,非遗传承的使命,成为藏羌织绣传承申报第一人,她就是——杨华珍。

一、藏羌织绣传承文化,专注少女记录美好

走进成都市文殊坊非遗手工技艺主题街区的一家藏羌绣店内,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藏羌文化气息。

藏族特色的唐卡、坛城,绚丽多姿,精致唯美。羌族的民族服饰,工艺精湛,传统美观。最吸引人的要数各类藏羌绣品,内容蕴含天地万物,生机勃勃。

而这些美丽的手工绣品都出自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18位绣娘之手。

这18位绣娘是来自四川省阿坝州的织绣高手。她们一半来自羌族,一半来自藏族。而召集这18位高手的人,正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杨华珍。

杨华珍,年6月出生于阿坝州小金县的羌寨中。她的母亲是嘉绒藏族人,父亲是羌族人,在高耸入云、俊秀险绝的墨尔多神山下,嘉绒藏族与羌族世代友好,往来通婚。

藏族信仰佛教,以藏族编织、挑花刺绣为主,描绘的多为佛经故事或菩萨像,用色保守。

羌族崇拜自然,以羌绣为主,描绘的多为花草虫鸟,色彩鲜艳,杨华珍的外祖父曾经是贵族,外祖母因此能在家虔诚地绣制唐卡,长年潜心研究针法,绣工精湛。

而这绣工也因此被一代代传下来,杨华珍是家中藏羌织绣的第四代传人。她从小就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学习纺线、织模子以及在模子上进行挑花刺绣等工艺。

羌寨的姑娘出嫁时,衣裙、鞋袜、头帕、腰带都要自己绣,因为两族渊源已久,所以藏羌织绣成为了羌寨女子的必修课。而杨华珍的织绣是最特别的一个。

生活在墨尔多神山山脚的杨华珍,对神山的景色有着格外的眷恋。

春日里,洁白的神山依靠着蓝天白云。山脚下,五颜六色的鲜花点缀在绿色的草甸中,这些相撞的颜色,在天地中显得那样和谐,浑然一体。

还在上小学的杨华珍就特别专注于收集寓意美好,或者美观的图案,并将它们记录下来。如果您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藏羌织绣的绣品是独一无二的。

在老人的头帕上,藏羌织绣是寓意寿比南山的仙桃纹样。在儿童的腰带上,藏羌织绣是寓意茁壮成长的鲜花纹样。

在情人的腰带上,藏羌织绣是寓意比翼双飞的燕子纹样。在女子的云云鞋上,藏羌织绣是寓意清丽动人的祥云图样。

藏羌文化博大精深,图样也有天地之分,男女之分,上下之分,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藏羌织绣作为一本无字的情书,记载了藏羌人民的文化习俗、生活日常,以及美好期望。

而杨华珍在收集这些图案后,用自己脑海中的想象,将图案连成一幅画,再运用母亲教导自己的织绣方法,将画绣出来,记录这些美好。

有时是绣在弟弟的鞋上,有时是绣在自己的围裙上,有时是绣在闺中密友的配饰上。杨华珍对记录美好的专注,一直持续到长大成人之后。

而随着她绣出的绣品越来越多,羌寨的人都知道杨华珍的织绣技术好,娶回家一定是个贤内助,所以上门求亲的人也多了起来,可杨华珍谁也没选。

一直到年,杨华珍和自己的同学冯青龙结婚了。因为冯青龙是唯一一个不在乎杨华珍织绣技术好不好,只关心杨华珍织绣时累不累的人。

二、为爱好走上摄影路,地震后重拾绣花针

成年后的杨华珍并没有继续坚持用织绣记录生活,反而对新出现的摄影有了兴趣。她凭借着执着的性格在物资匮乏的小金县自学了摄影书籍。

并且在丈夫的支持下购买了相机、胶卷等摄影用品。拥有美学天赋的杨华珍在摄影技术上也小有所成。

年杨华珍在小金县开设了阿坝州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能拍摄艺术照与婚纱照的照相馆。

随着照相馆的生意逐渐火爆起来,杨华珍也成为了当地的万元户,可杨华珍并不满足于此。

年,阿坝日报社招聘摄影记者,大家都劝杨华珍去试试,杨华珍考虑到,记者可以开阔视野,也许能看到更多藏羌的纹样就答应了。

她的摄影技术是公认的出色,所以一试就考上了。从此杨华珍来到阿坝日报美术图片部工作。

在报社工作的24年里,杨华珍除了报道新闻事件,还利用职业之便,搜寻了民间余种藏族服饰织绣图样,学习了20余种民族织绣技法。

这样充实的摄影工作,让杨华珍将自己对织绣技艺的热爱当做了爱好,而5·12的汶川大地震,让杨华珍再次拾起了绣花针,将爱好变成了工作。

在地震来临时,杨华珍作为记者正在映秀进行采访,劫后余生的她,用自己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了天灾面前的人情。

而当她终于回到成都后,这些由相机定格的瞬间,成为了成都新华社为大众提供灾情报道的第一手资料。

重建的映秀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抚慰了汶川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可原本住在羌寨碉楼的老弱妇孺却很难再重建当时的家了。

他们的一生都围绕着碉楼,赖以为生的地方顷刻轰塌,之后又该怎么生活下去呢?

在碉楼生活过的杨华珍格外理解这些失去家园的老姐姐,突然一个灵感闪过杨华珍的脑海。

羌寨女子都会织绣,那何不如将织绣带到成都去,做一些绣品售卖呢?

一来老姐姐们可以用织绣安身立命,二来自己还能组织这些织绣高手研制藏羌织绣中新的绣品。

有了这个想法后,杨华珍立刻和家人商量,丈夫、儿子还有婆婆都表示赞同。于是杨华珍办理了退休手续。

年8月8日,杨华珍作为羌族刺绣代表被邀请到民族宫进行现场演示。

只见她拿起手边的布,既不打样,也不划线,仅用五色丝线,以娴熟的技巧,信手挑绣,不一会儿就绣出了一朵花,不仅是双面的,而且没有线头。

文化部的专家们发现杨华珍的羌族刺绣中还有些藏族织绣、挑花技术,就问杨华珍还有多少人会她这样的织绣,杨华珍说现在会的越来越少了。

专家就告诉杨华珍,这种技艺不能失传,让杨华珍赶紧申报传承人,就这样杨华珍成为了藏羌织绣的国家级传承人。

从一开始的热爱美好,到现在有了传承藏羌织绣的责任和义务,杨华珍心里对自己掌握的特有的民族文化更加自豪了。

8月份杨华珍就带着这份自豪,带领着一半藏族,一半羌族的18个老姐姐,一起手持绣花针,走出大山,闯荡江湖。

三、愁销路柳暗花明,出国门跨界合作

杨华珍用自己的积蓄在成都租了一间房子,买了一些材料,来到成都寻找机会和市场,可万事总是开头难,这些老姐姐织绣功力是没话说,但是经营功力着实不敢令人恭维。连续半年时间,她们一件绣品都没卖出去。

杨华珍觉得自己不能拖欠这些陪自己出来打工的同伴的工钱,就将自己的积蓄当工资发给她们,一直到年杨华珍成立藏羌绣苑,正式入驻成都市文殊坊非遗手工技艺主题街区,才有了固定的销售平台。

非遗手工技艺主题街区

当时有一位法国酒店的老板,在文殊院看到老姐姐们的绣品,眼前一亮,就带着翻译请她们绣制一批桌布、桌旗、床罩等用品。

杨华珍十分开心,自己终于能给老姐姐们一个交代了,但是算钱时,她却发了愁,绣娘们都不知道一块绣片应该怎么标价。

就按布的材料钱,还有织绣的人一天50块的工钱来算钱,结果买家不乐意了,他说不行,这样算要亏的,于是帮忙重新算,她们的第一笔订单以38万元为最终成交价。

随着藏羌绣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渐渐地销路倒是不愁了,杨华珍愁的是如何将民族的东西与时尚结合,打开年轻人的市场。

杨华珍思考后认为,要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就要做实用性比较强的实用品。

比如说将织绣做在包上,包一般都是皮质的,要绣上去,就要考虑材料和线,以及后续的保养问题。

再比如,自己制作的绣片在设计上不方便携带,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也没有合适的包装,这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后来杨华珍想到绣制古色古香的屏风会适合在酒店等地摆放,香囊、手机挂件、小手袋等小物品可以直接绣,女孩子应该会喜欢这些小东西。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打开,年,日本彩妆品牌植村秀通过上海一家公益组织找到杨华珍,希望她为品牌即将上市的两款产品做产品外观设计。

从没接触过产品设计的杨华珍诚惶诚恐,她特地询问了产品的成分,了解到一款以绿茶为主,一款有8种植物成分后,创作的图样就形成在她脑海里。

羌族盛开的茶花寓意生生不息,而藏族佛教文化中的金刚杵寓意坚固不摧的永恒,用金刚杵串联起8种植物,正寓意青春不朽。

她用绚丽的色彩,特殊的寓意,打动了植村秀全球创意艺术总监的心。这次创作让她得到了20万的授权费,以及80万的提成费,杨华珍瞬间成为了百万富翁。

随着植村秀的包装受到世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rancha.net/ynmx/11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