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静致远说
“他用人们熟悉的微笑温暖着艾滋病患者的心,他紧握艾滋病患者双手的手传递着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更传播着艾滋病知识,激发着人类战胜这个世界杀手的勇气。他把人们对他的喜爱和信任再度回报给社会,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以公众人物的号召力,承担起社会责任。”
这是一位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
他是《三国之见龙卸甲》里治国有方,御军有法,积功兴业,智勇双全的诸葛亮。
他是《最爱》里为了获利,不择手段,贪婪自私的“血头”赵齐全。
他是《一轮明月》里德才兼备,从善如流,爱国济民的弘一法师。
他是《鲁迅》里的为民请命,为国呐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他是《英雄无悔》里刚正不阿的公安局长的高天,《茶馆》里侠骨豪情的常四爷。
他是《公安局长2)里,临危受命,公正廉洁,执法如山的云都市公安局局长黎剑。
他就是幼时曾被人称为“濮瘸子”,上山下乡时种过地,养过马,回城后当过糊纸工人,却不甘命运安排,朝着梦想出发,最终成为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人艺副院长,政协委员,道德楷模的濮存昕。
他在话剧、电影、电视剧的世界里释放生命的光辉。
他在慈善和关爱他人的岁月中寻找快乐的源泉。
真诚演戏,善良做人是这位感动中国人物唯一的人生准绳。
01
命运多舛,却心怀梦想。
濮存昕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父亲苏民是话剧导演和演员。血液里就带着一个演员梦,可他的童年充斥着自卑,忧郁。
因为两岁时他患了小儿麻痹症,经过医治,小命保住了,然而却导致后遗症,后脚跟不能着地,走道直晃悠,9岁之前一直是个“铁拐李”,大家伙都称他为“濮瘸子”。
他在人艺大院里和学校都不赶昂起头来走路,生怕看到别人异样的眼光。
在学校的体育课上,他就更自卑了,不敢和大家一起奔跑追逐。分组比赛时,同学们也不愿与他同组,因为他跑不过别人,比赛必拖后腿,赢不过别人。
濮存昕只得偷偷地看着大伙儿来回奔跑嬉戏,跳高,跳远,心里充斥着不甘,为什么我不能和别的孩子一个样。
他踮着脚一直走到三年级,九岁那年,苏民通过多方打听,医院找到了荣国威大夫,他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大夫答应给他做脚部整形手术。
做手术时打的是局部麻药,濮存昕疼得乱踢乱蹬,医生只得把玉米扣在他的鼻子上,他那个时候感觉到眼冒金星,好像走进了万丈深渊,脑袋里面出现了白雪公主的白色的马,白色的雪橇。
手术很成功,从此他的脚放平了,在父母的鼓励下,组织拐杖能走了,慢慢地扔了拐杖也能行走。
后来又开始学习打篮球,骑自行车,当他骑着自行车在人艺大院里面飞奔的时候,那份命运被改变的欢愉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到。
濮存昕能够正常走路以后,把人艺大院当做了他的乐园,在那里他们可以看到许多的道具,各种枪啊,棒啊,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能在舞台上使枪弄棒,饰演各种人物,令他对舞台充满了无限遐想。
因为出生在特殊的年代,16岁的濮存昕被下放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在那里他种过地,割过麦,养过马。没对舞台的热爱,他参加了业余宣传队,写过宣传稿,编过小剧。
后来还是当地的一个医生,在他的诊断书上写上: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不适合在黑龙江高寒地带生活,他这才回了城。
濮存昕一直未忘自己的梦想,才直至24岁,考入了空政话剧团从事文艺工作,圆了自己的舞台梦。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有了梦想,勇敢的去追寻,一直在心中坚持这个梦想,必定有实现的那一天。
02
用生命表演,用作品说话。
“在舞台上舒心的表演是我一生追寻的方向,在舞台上表演,我是最幸福的,我要把这份幸福传递给观众!”濮存昕在《杨澜访谈录》上如是说。
濮存昕调入北京人艺后,蓝天野老师开始打造他,在《秦皇父子》选新角色与蓝老师搭戏时,蓝老师坚持要借濮存昕来演,可是当时许多新人争这个角色,最后,蓝老师说,叫别人演,我就不来了!最后才定了由濮存昕来饰演。
在表演这个节目时,濮存昕十多卖力,想要好好表现,却往往用力过猛,过又不及。
急得蓝天野老师朝一个猛踢过去,他以为是塑料的,谁知里面有个铁架子,一脚下去,疼得他直咧嘴。
但对濮存昕的磨练并没有,变一遍一遍地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推倒重来,直至满意为止。
为了达到舞台效果,在表演人物声嘶力竭的时候,濮存昕都是大声嘶吼,导致声带发炎,医院,用抗生素才略微有所好转,是常有的事。
在表演《哈姆莱特》《李白》《茶馆》《窝头会馆》时,林兆华导演要求他在角色里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要和自己同时代的观众有轮回的关系。
濮存昕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觉得现在话剧、电影、电视剧演技表演,本色表演,体验表演,糅合在一起,把自己生命摆进角色里,和他们融为一体,才能把角色表演到位。
用生命表演,用作品说话。原来是使劲的表演,现在是随性而为。他表演《李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纯真无邪的去演,从90年一直表演到现在,30年来一表演越远越好,越演越顺畅,潇洒到极致。
他说:“戏剧就是回故乡,台上台下都是乡亲。”
濮存昕曾经两辞人艺副院长之职,因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和体制内的约制,他担当不起人与长子的称号。
他坦言他就像《家》中的觉新,性格中没有战斗的因素,把自己当做一个管理者,走进剧场,大家都在聊天,看到你马上不说了,觉得这种生活非常的别扭,他坦言不想做官,不想仕途,就想做一个保存心性的演员。
一天到晚要想预算,要想人事,要想人际关系,有时候上了台连台词都背不出来,非常的不自在。
表演电影、电视剧时,有高额的收入,而回到人艺的舞台,表演话剧最高层次的是一千五一场戏。
可他宁愿把精力放在了话剧舞台,他要立足本行,忠诚于自己的梦想,忠诚有舞台艺术,把话剧事业发扬光大。
只要不为名,不为利,不为情所累,人就旷达了。
03
感恩贵人,将爱心传递。
濮存昕始终没有忘记是荣恩威大夫,知青时期的医生,蓝天野林兆华等人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曾经受过别人的帮助,等到自己有能力了,也一定要去帮助别人,把这种爱心传递下去。
他担任“艾滋病宣传员”,成为防艾的爱心大使。
他不但拍摄宣传片,而且还亲自来到艾滋病患者的家中,和他们同吃一锅饭,与他们握手,和他们聊天,给他们理解与包容。
在这个闻“艾”色变的年代,她把艾滋病患者带回自己家中,与妻子,女儿一起照顾这些患者,让更多人改变对他们的态度,一起善待这些人,濮存昕设立了“濮存昕爱心公益基金”。
玉树地震时,他和女儿一起来到灾区,对那里的孩子进行救助,有一个男孩因为小时候被老鼠咬鼻子,救治不及时,整个鼻子都塌了,只能带着口罩学习。
濮存昕和女儿就把他带到北京,被他救治,并且把他安排在北京的玉树灾区小学学习,直至痊愈。像这样的小孩,他们共救助过多人。
濮存昕儒雅温存,风度翩翩,亲和谦逊,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的风范!
择善固守,以待来者。
且以濮存昕在其自传性著作《我知道光在哪里》这句话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