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老舍《茶馆》
老舍的《茶馆》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是中国话剧艺术的经典。甚至改编的电影,豆瓣评分都达到9.5分。
这得益于老舍先生原著的张力,但能在电影界达到如此成就,也离不开主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老一代人民艺术家的精彩演绎。
01背后的潜台词
于是之饰演的王利发是《茶馆》的老板,也是贯穿三个时代的灵魂人物。
当时的电影画质不清晰,道具配置一般。但就在这种状况下,于是之硬是靠每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演出了老北京味儿,将人物的心理和说话的腔调把握得非常到位。
王利发茶馆老板王利发作为茶馆的老板,圆滑世故却又有一股正义感,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只能在时代夹缝中求生存。
他擅长当和事佬,嘴上永远挂着和气的笑容,说着最甜的话,谨遵祖训:“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
也体现出老舍的特色,不像传统话剧般,通过情节取胜,而是通过人物取胜。
而人物又通过语言取胜,王利发的语言就非常有意味,背后的潜台词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这点从人物的冲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父母卖子女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在茶馆喝茶的秦二爷和常四爷因为是否该给乞讨的女孩子一碗面起了争执。
卖女两边谁也得罪不起,作为茶馆老板,王利发自然以和为贵。
便说“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随后转身对秦仲义说“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明面上是夸了常四爷积德行好,暗地里却给足了秦二爷面子,说明并非秦二爷没有同情心,而是这世道管不过来。也侧面暴露了当时底层百姓的无奈与苦难。
“就是托生成一条狗,也要在北京城。”“咱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流不完。”“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等表现出时代没落下人民的麻木与无知。
《茶馆》便是通过这独具特色的人物语言刻画出秦二爷、常四爷、庞太监等一系列有意味的人物。
02茶馆“小社会”
《茶馆》里情节并不集中,但人物众多,跨越了三个时代,却丝毫不显杂乱,这边得益于老舍巧妙的安排。
首先将各色人物都设置在茶馆中,因为茶馆是汇聚各色人士的宝地,是各种最新信息思想交汇的“小社会”。
而有钱有闲来茶馆喝茶的人自然不会是等闲之辈,不是财主便是官爷,不然就是维新人士。
这就类似古代打听消息去两个地方,一是春楼,二是客栈。
其次,能把如此繁多的人物统一起来,必然有一定的技巧。而电影便采用重要人物一贯到底,反面人物子承父业,一般人物根据需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比如掌柜王利发等重要人物则是从年轻到年老,大刘麻子、小刘麻子则由原演员子承父业。
虽然演员从年轻到年老,却看不出丝毫违和,不像如今许多电影,即使角色演到老,还是紧致的皮肤。
秦二爷当时的演员演到年老时,不只脸,连手上的皱纹都清晰可见。
可以看出将细节扣到什么地步,因为当时是将演戏作为艺术,真正去热爱,甚至一生一部代表作便足够。
女招待而且电影中的作揖、唱的曲儿等充满了老北京风味,每位演员都尽力去还原真正的茶馆。这也是为何于是之、郑榕、蓝天野得到全中国的认可。
03“含泪”葬送旧时代
《茶馆》的题材仍然是抨击旧时代的丑恶,为何能在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呢?
角度,就是其制胜的秘诀,它选择历史进程中三个定格在“后”的横断面(即戊戌变法后、袁世凯去世后、抗战胜利后),共分三幕,每幕担负“葬送”一个时代的任务,通过葬送三个旧时代,最终突出新时代。
被欺全程不见刻板的说教,而是通过小人物的心酸历程,将茶馆作为“葬送”三个旧时代的“墓地”,展现出旧时代的黑暗。
像茶馆老板这样的人,想要迎合时代,不断改良,结果却是越改越凉,最终被迫在茶馆中结束生命。
哭诉电影也通过喜剧的方式表达悲剧的意味,这些社会的小人物,流氓无赖等具有喜剧色彩的人物,其实是表达的一种“含泪的微笑”。
最后,常四爷悲愤难平地说: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呢?
常四爷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三人都曾想改变,却抵挡不住时代的浪潮。
最终三人扬起了纸钱,祭奠自己,随后在裕泰茶馆自杀,成为最终的绝唱,也成就了永远的《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