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季节性流感、甲流、麻疹、水痘、腮腺炎等传染病易出现暴发,同时,境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扩散蔓延,新冠肺炎传入的风险持续存在,为了加强广大师生、家长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构建和谐健康校园,现将几种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积极做好预防措施,与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个美丽的季节!
常见的传染病
01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短,多数在18~72小时,有的甚至仅几小时,起病急骤、传播快、发病率高,常可引起暴发流行。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主要症状是:急起高热、畏寒、显著乏力、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疼不适等,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02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又称为脓融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毒。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该病毒在全球广泛分布,资料显示,在中国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5%左右,血清抗体水平调查表明中国人群中诺如病毒的感染亦十分普遍。诺如病毒的症状:1.发病时间:潜伏期为24-48小时,一般不超过96小时。2.病程发展: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胃肠炎相似,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及腹泻。可单有呕吐或腹泻,亦可先吐后泻,故也称为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呕吐较多。粪便呈黄色稀水便,每日数次至十数次不等,无脓血与黏液。可伴有低热、咽痛、流涕、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本病免疫期短暂,可反复感染。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1.感染性食物中毒和传染性胃肠炎。2.生食海贝类及牡蛎等水生动物。3.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患者的呕吐物及粪便,或者干燥之后通过尘埃感染。03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04
流行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05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以4~15岁儿童发病率较高,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06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孢疹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并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的小水泡。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该病传染性较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并及时给予治疗。预防传染病主题班会
班会课上,通过班主任的耐心讲解、观看视频以及知识竞赛等环节,让同学们对传染病的发生、如何应对传染病等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并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我们怎么做?
家长须知预防传染病入校学生要求
1.请家长朋友不要让学生带病上学。每天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