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其中一些先天性或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异于常人」的皮肤现象,往往让父母措手不及,儿科医生需要对于父母的种种疑惑及时解释并做出积极救治,同时对于新手父母来说,认识新生儿的「异象」很重要。
1.新生儿吸吮性水疱新生儿吸吮性水疱
分布:典型皮损沿着手腕、手背、手指呈线形或放射状分布。
特点:为单侧或双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皮损。
治疗:水疱破裂创面表浅,数天内可自行愈合,如破溃感染严重者可以进行皮肤消毒及预防感染处理,如外用碘伏消毒、莫罗匹星药膏等。
2.新生儿中毒性红斑新生儿中毒性红斑
分布:首发皮疹主要见于3个部位,分别是颜面、大腿及躯干,最常见首发皮疹出现于颜面,其次是大腿以及躯干部。
特点:首发皮疹以红斑为主,为散在的细小斑点,边界不清,压之褪色,首发皮疹也可以斑片状疹为主,大多见于腹股沟褶皱处,个别患儿皮疹初期可见小脓疱,基底可有或无红晕,不易破,散在,无融合现象。
治疗:不需要给予特殊治疗,居住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适当通风,不要盖过厚的棉被。
3.新生儿痤疮新生儿痤疮
分布:主要分布于面颊,但分散在面部,通常延伸到头皮、偶见于胸前、后背。
特点:男婴常见,大多出生后2~3周发病,为轻度炎性丘疹,主要表现为炎症性红斑、丘疹或脓疱。
治疗:为自限性疾病,4~5个月自行消退,保持面部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及过度使用激素。
4.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
分布:婴儿期主要位于面颊部、额部和头皮,逐渐发展至躯干和四肢伸侧,儿童期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伸侧,并逐渐转至屈侧,如肘窝、腘窝等部位。
特点:瘙痒和干皮症,几乎是特应性皮炎的共同临床特征,如抓痕、炎性皮损(红斑、丘疹、水疱、渗出和脱屑)、苔藓样变,是最主要的皮疹类型。
新生儿痤疮,又称“新生儿脓疱病”,并不少见,发生于20%新生儿,容易误诊为“婴儿湿疹”,也容易混淆为“婴儿脂溢性皮炎”。
新生儿痤疮一般发生在生后2周左右,3个月内消退,多为男婴。为青春痘样皮损,有丘疹、脓疱,但一般没有粉刺,这点不同于“青春痘”。
新生儿会长“青春痘”可能与出生前从母体获得的激素有关,同时马拉色菌(一种真菌)也可能参与了发病。
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本病容易误诊为婴儿湿疹,也容易混淆为“婴儿脂溢性皮炎”。(详见下面各条。)
婴儿和儿童期痤疮:常可见粉刺。婴儿痤疮是指出生4周后才发生的,也包括新生儿迁延而来者。儿童期痤疮是指2岁以后发生的。
新生儿痤疮多数不需要治疗因为可自愈,症状轻者不需治疗。对皮损较重且持续者可外用抗真菌药膏、过氧苯甲酰、红霉素和维A酸制剂。
新生儿“青春痘”的护理
(1)皮肤护理
要注意局部清洁,洗脸水温以38-40°C为宜,毛巾要柔软,脸盆和毛巾要注意消毒,清洁完后建议使用润肤剂滋润皮肤。
(2)母亲饮食
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患儿母亲应严格控制甜食、辛辣刺激、高脂食物摄入,多饮水及多食蔬菜和水果。
(3)保护患处
避免用手挤压患处,造成局部细菌感染,致使局部留下小凹痕;同时避免局部使用激素类乳膏或使用民间习俗用母乳涂患处,都有可能加重皮疹。
“提醒
新生儿痤疮持续时间比较长,一般无需特殊药物干预,可在患儿3月后自行消退。当患儿局部出现脓疱时,应及时找皮肤科医生就诊,在指导下局部用药,避免感染扩散。
治疗:1.食物: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原检测,饮食回避和激发试验来回避过敏原;2.汗液刺激,是重要的诱发因素;3.情绪:缓解压力等不良情绪,避免搔抓的恶性循环;4.尽可能选择中、弱效的糖皮质激素,尤其是薄嫩部位应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面部易吸收糖皮质激素,故应短期使用;5.1%吡美莫司乳膏多用于轻中度特应性皮炎,他克莫司乳膏多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
5.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分布:常分布于头皮、面部、耳后、褶皱部和躯干及四肢近端。
特点:常表现为银屑病样外观。
治疗:1.结痂会自然脱落,不要强行剥离,否则会造成感染;2.避免使用带有刺激性的洗发膏、面霜等;3.使用清水、生理盐水清洗,保持皮炎部位的清洁,病变不影响保湿剂的使用;4.可以短期应用低效局部糖皮质激素;5.因为复方酮康唑霜剂和(或)洗发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确定,且没有儿童剂型,仅在必要时由医师指导使用。
6.擦烂红斑(间擦疹)擦烂红斑(间擦疹)
分布:好发于皱褶部位,如颈部、腋下、脐周、腹股沟。
特点:皮损表现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红斑,境界清楚,逐渐加重,出现浸渍、糜烂、渗出。
治疗:注意保持皱褶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外涂炉甘石洗剂可起安抚和干燥作用。红斑时可撒布粉剂,伴有局部感染者,可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7.色素失禁症色素失禁症[21]
分布:主要累及躯干、四肢。
特点:X连锁显性遗传病,具有女性发病倾向,男性胎儿常死于宫内,有大疱或线状结节,呈不规则或条索排列。
治疗:本病无特殊治疗。通常在2岁以后逐渐消退,到成年期除一些原有的并发症外,无其他不适。在水疱期应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可外用含激素类的抗生素软膏。
8.先天性网状青斑(先天性毛细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又称VanLohuizen综合征先天性网状青斑
分布:常分布于肢体外侧部位,如手、前臂、踝部,也可累及整个肢体或躯干部。
特点:1.原发性网状青斑,在寒冷季节或受冷时发作频发,肢体下垂时花斑明显,上举或用手抚摸时斑纹减轻或消失,不伴有全身症状;2.继发性网状青斑,常伴有轻度疼痛、水肿和浸润,青斑局部高出皮肤呈条索状,且易合并溃疡及白斑。
治疗:1.原发性网状青斑:注意保暖、防寒;2.避免感染,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必要时可使用血管扩张药物。
9.蓝莓松饼婴儿蓝莓松饼婴儿
分布:常泛发,但好发生于躯干和头颈部。
特点:压之不褪色的蓝红色斑疹,或坚实性圆顶丘疹。
治疗:这些斑疹和丘疹通常在出生后很快开始消退,在3~6个月后消失。
10.乳头单纯性粟粒疹乳头单纯性粟粒疹[27]
分布:以一侧乳头单发。
特点:浅表、质硬,呈珍珠白色、圆顶状的病变,直径不超过1~2mm,不会增大及发炎。
治疗:无需特殊处理,会自然脱落,避免挤压导致感染发生。
11.新生儿脓疱疮
新生儿脓疱疮(impet.goneonatorum)又称新生儿脓疱病或新生儿天疱疮(pemphigusneonatorum),是发生在新生儿中的一种以周围红晕不明显的薄壁水脓疱为特点的葡萄球菌感染。本病发病急骤,传染性强,在婴儿室、哺乳室中常可造成流行。病原菌大多来源于婴儿室的工作人员、产妇本人或家属等;其次为尿布或床单等消毒不严而导致感染。
本病病原菌与引起其他年龄组大疱性脓疱疮者相同,通常由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80%为噬菌体Ⅱ组,其中60%为71型。此外还可由B族链球菌(GBS)感染引起。由于新生儿皮肤解剖、生理的特点和免疫功能低下,细菌特别容易侵入致病。气候湿热以及其他促使皮肤易发生浸渍等因素对发生本病也起一定作用,特别是营养不良、气候湿热、过度保暖、皮肤多汗浸渍等因素可诱发本病。多由带菌医护人员或患儿母亲所传染。
新生儿脓疱疮是发生在宝宝面部、躯干及四肢的以周围红晕不显著的薄壁水脓疱为特点的皮肤感染。
多于生后4—10天发病,在面部、躯干和四肢突然发生大疱,由豌豆大到核桃大大小不等,或更大,疱液初呈淡黄色而清澈,1~2天后,部分疱液变混浊,疱底先有半月形积脓现象,以后脓疱逐渐增多,但整个大疱不全化脓,因而出现水脓疱的特征。疱周红晕不显著,壁薄,易于破裂,破后露出鲜红色湿润的糜烂面,上附薄的黄痂,痂皮脱落后遗留暂时性的棕色斑疹,消退后不留痕迹。病变发展迅速,数小时、1—2天即波及大部分皮面,黏膜亦可受损。初期可无全身症状,随后可有发热,严重者可并发菌血症、肺炎、肾炎或脑膜炎,甚至死亡。
外周血有血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并发脑膜炎者,脑脊液检查有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相应改变;并发败血症者,血培养阳性。并发肺炎者胸片检查可见散在斑片状阴影。
根据周围红晕不显著的薄壁水脓疱即可确诊。需和下列疾病鉴别:
1.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非感染所致,可有家族史,无传染性,大疱内容清澈,皮肤损害常见于易受摩擦的部位,如手足及关节伸侧皮肤。
2.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也为细菌感染所致,常在新生儿出生后1~5周发:病,皮疹为弥漫性潮红、松弛性大疱,尼科利斯基征(Nikolskysign)阳性(稍用力摩擦,表皮即大片脱落)。迅速扩展,表皮极易剥脱呈烫伤样,全身症状明显,病情进展快,病死率极高。
{
新生儿脓疱疮一经发现应立即隔离和就医。凡患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医护人员或家属,均不能与新生儿接触,并隔离患儿。及早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局部治疗可在无菌消毒后刺破脓疱,用0.05%的依沙吖啶溶液或0.1%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清洗创面。皮损无脓液时可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涂抹,也可使用金霉素软膏。
医院儿科
服务理念——
患儿健康是我们最大的追求,家长满意是我们美好的心愿!
主治范围——
主要收治各种新生儿疾病及儿科呼吸、消化、神经、心血管等疾病。NICU收治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黄疸等;普通病房收治各种肺炎、腹泻、脑炎、心肌炎等,各种反复发热、喘息、咳嗽等。
儿科值班医生:
刘钊锋副主任医师:
魏新生副主任医师:
苏晓芳主治医师:
黄星显主治医师:
朱星月住院医师:
康熇榃住院医师:
住院部8楼儿科-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