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什么在古印度消亡问过蓝天

学佛的人都知道,佛教的发展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异地发展。也就是说,佛教在其发源地,即古印度并没有什么发展,甚至其影响力一直在不断的减少,以至到了近于消亡的状态,而在其它地方,如中国、泰国、日本等地,佛教却广受欢迎,甚至大放异彩。佛像这是什么原因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佛教在古印度消亡呢?其实佛教在古印底的消亡,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内部问题,即内部的矛盾与分裂不可调和,最终才造成佛教在古印度的消亡,转而向外寻求发展。据说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影响范围并不大,即只是流行于中印度的地方教团而已。但是随着弟子们的努力,佛教的传播才一直向西方与南方蔓延,到了阿育王的时代,由于阿育王本人对于佛教的皈依,佛教才速度的地扩到全印度。但是随着教团影响的扩大、僧团人数的增加,对于教理的解释或戒律的实践,在教团的内部产生了对立的意见,于是教团开始分裂为两派,即大众部与保守的上座部。再往后,这两个部派又发生了分裂,于是出现了许多部派教团,也就是佛教史所称为的部派佛教时代,这个时代一般指十八部或二十部,但根据碑文的记录,目前我们只能知有二十部以上的部派名称,其它的名称无从找起。其中,上座部系的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经量部和大众部系的大众部等在佛法的传承中占有优势,其它的部派则遂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尽管各部派之间冲突不断,但是“说一切有部”在影响巨大的同时,也在教理上也提出一套各部派都认可的体系,于是产生了一种可以与大乘佛教相抗衡的另一套理论。因此,无论各部派有多大的冲突,其教理并没有超出佛陀教旨的范围,这其实是得益于佛教本来就重视个人的自由思考和觉悟的缘故,也正因为如此,佛教在后来的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文化的冲击,但佛教的核心并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关于这个问题,在佛教经典《文殊问经》中曾有过解释部,即:“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上中下,譬如海水无有异味,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也就是说有二十位佛的真子解释佛陀的教法,解释虽有分歧,但全都在传承佛陀的真正的教法,即佛教的本质并未改变。再加上各部派的佛教能够互相认定其他部派也是佛教,才导致佛灭之后的五百年大乘佛教的兴起,尽管这个时候的大乘佛教,已经开始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是佛陀的精神却依然是不受影响,只是随着时间越久,这种影响也不断加大,特别是有一些原本是婆罗门的弟子在皈依佛教之后,咒术开始出现,并不断扩大。这除了顺应民众的宗教要求之外,佛教自身也有着诸多不得已之处,如《般若经》就强调,受持《般若经》能免除危难,从而也把《般若经》称为大明咒、大神咒,另外,《法华经》中也宣称信仰观音菩萨能免除灾害等。由此可见,咒术这种东西在大乘佛教中渐渐取得优势,于是最终导致密教逐渐兴盛。观音菩萨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佛教或南传佛教等这些移植到不同国土的佛教,尽管也吸收了很多本土的东西,但是佛陀传承的东西,乃至佛教的本质,并不容易与当地的文化融合,于是佛教的特色被显著化,反而保存了下来。但在印度,佛教不断地被密教化,最终被印度教同化,几乎近于消亡的状态。这就是佛教在古印度消亡的始末以及真正原因。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rancha.net/yncr/12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