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6岁男童反复发热,竟然是因为它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试过,

出现持续发烧这种情况的时候,

老一辈嘴里的“老偏方”。

不瞒你们说,小编试过。

小编小时候就老爱生病,

每个月发烧都是常态。

有一次发烧到40℃,

退烧的方法都试过了,就是没什么用。

这时候,

不知道哪里听来的“老偏方”,

说用白酒在四肢后背搓一下,

可以达到降温的效果,

没错,像搓澡一样。

印象中这个场景是这样的,

在家里的客厅,

坐在洗澡盆里,

用着白酒搓澡,

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请勿模仿)

酒精物理降温不科学,

有可能还会导致酒精中毒,

医院找医生!

及时找出发烧的原因,

做到治标也治本!

小编要带你们回归正题了~

近日,6岁的小亮(化名)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0℃,多次在外院就诊,因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高,考虑细菌感染,给予静点“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但是,小亮的发热情况并没有好转迹象,反复发热已持续5天。患儿家属非常着急,带小医院,经发热门诊诊断并核酸检测为阴性后将其收治儿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经过仔细查体:患儿双眼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颈部淋巴结肿大,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7.4×10^9/L;C反应蛋白:.28mg/L红细胞沉降率:66.00mm/h;并且有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患儿被诊断为川崎病。

治疗前

患儿入院后出现头晕、呕吐频繁、呼吸、心率增快、高热仍不退等症状。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贾系群主任为患儿看诊,发现患儿血压进行性下降,低至80/46mmHg(6岁儿童正常血压90/60mmHg)。听诊心音低钝,心电监护显示:ST段压低,考虑患儿为严重川崎病亚型--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随后立即组织抢救,给予缓慢扩容抗休克,急查心脏彩超:左心室收缩功能偏低,EF:54%,三尖瓣少量返流,左、右冠脉起始段未见扩张,N末端脑钠肽前体(BNP):.0pg/mL(正常值0-pg/mL)。患儿合并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了组织低灌注。抗休克、强心同时给予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口服等治疗,患儿休克逐渐纠正、心功能好转,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但心电图提示:交界性逸搏及交界性逸搏心律,复查心脏彩超:左、右冠脉起始段轻度扩张,二尖瓣、三尖瓣少量返流,左心室收缩功能偏低,EF:52%。

为此,贾系群主任申请组织全院MDT多学科会诊,邀请重症医学科杜云波主任、心内科常荣主任、超声科刘丽萍主任进行了讨论,专家们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分析,对治疗和心脏冠脉的随访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MDT多学科会诊

治疗后

经过治疗,在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的日夜坚守下,活泼可爱的小亮已治愈出院。出院前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出院2周后,患儿复查心脏超声:无冠脉扩张。

出院2周随访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是川崎病呢?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川崎病会有什么危害呢?

应该怎么治疗呢?

小编带你们看看~

提问者

什么是川崎病?

专业解答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累及全身中小动脉的急性、自限性、发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眼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杨梅舌、皮疹、手足硬性水肿、掌跖红斑、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川崎病于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冠脉损害,目前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提问者

什么是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专业解答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diseaseshocksyndrome,KDSS)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亚型。指川崎病患者出现持续性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相应年龄段正常平均血压值20%,或具有末梢循环灌注障碍的表现,常常与感染引起的脓毒症休克难以鉴别。因休克并不是KD的常见表现,在起病之初有半数以上被误诊,甚至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留下严重心脏后遗症的可能。一旦出现休克,提示心脏受累发生率更高,增加冠状动脉病变风险,且半数以上对首剂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可能需要再次使用丙种球蛋白。

提问者

川崎病有什么危害?

专业解答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发生冠状动脉瘤,急性期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少数可发展为心肌梗死。强烈的炎症反应将影响脏器功能及血流灌注,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引起肺炎、脑膜炎、肠梗阻、关节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

提问者

川崎病怎么治疗呢?

专业解答

急性期静脉大剂量丙球(2g/kg)、阿司匹林口服(30-50mg/kg.d),热退后根据有无冠脉病变调整药物。

一定注意随访心脏超声,注意有无存在冠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等。

划重点:典型川崎病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不典型川崎病,由于临床表现各异,部分症状和体征出现较晚或不出现,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且与许多儿科感染性疾病或结缔组织病存在交叉重叠,容易误诊和漏诊,导致遗留心脏后遗症或死亡。尤其对于发热≥5天的儿童或不明原因发热≥7天的婴儿更要注意评估,及时就诊。

-END-

文图:儿科贾系群

编辑:院办林舒棋

校对:院办黄思琪

审核:张建明、曾俞霖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文字、图片、视频涉及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rancha.net/ynzz/9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