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14材料

文/吴小龙

人物解读在材料积累中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解读人物呢?实际上,我们在学习阅读过程中,非常容易对人物形成标签化的认识。一谈到李白,便非常自然地想到那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名句,对李白的认识会停留在豪迈、不畏权贵、洒脱的刻板印象上。你可知道李白也曾写过“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把韩朝宗说成天下士子都想拜识的人,而且用周公思贤若渴的风采来形容他。韩朝宗是何人?为什么李白这么极力地拍马屁呢?为什么历史上没有韩朝宗的作品流传呢?如果你知道李白只是为了获得韩荆州推荐,一定会大跌眼镜,怎么会是这样的一个李白呢!

刻板印象的好处就是会形成标准模板,容易被广大读者所认同。在材料选取上,你不用担心会选错。但是对于写作来说,千篇一律刻板的东西,会失去新鲜感,是行文的大忌。当然,如果你了解唐朝推举官员的制度你就会明白李白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首干谒的诗。也就能理解年轻时的李白所思所想。人物并不是一生出来就是完美的,他需要成长。他成长的过程本身就能给人带来很好的启发。对人物进行解读,通过多个维角度去了解这个人物,在引用材料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同样的素材就会显得更加丰富,更加立体,更加充满感情。

对人物进行解读第二个好处就是会加深对材料深层次的了解记忆。有这么一个现象,我们在写作中往往容易把作者和作品搞混。有人说这是人类大脑结构本身所决定,错乱本身就是记忆的一部分。这个道理没错,人类大脑有记忆功能,也有遗忘的特点。从记忆到遗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错乱的现象。笔者只是告诉大家,对人物进行解读会加深印象,推迟遗忘的时间点。

比如说这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耳熟能详的诗句,有多少人记得诗人王翰呢?简单了解一下王翰,你会通过他的诗词了解盛唐,也会知道“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世人对其评价之高的原因了。王翰生性豪迈,跟李白的性格有得一拼。正因为如此,他在朝廷并不讨众人欢喜,后来客死在道州司马的上任途中。王翰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实为可惜。“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这位曾经才华横溢的诗人,竟然落下如此下场,不禁唏嘘。由一首词入手,了解一个作者的平生,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作品。然后写下几百字的分析,你会发现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对于人物解读的第三个好处是会有强烈的代入感。由词入境,情由心生,你眼中的诗词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我们以通过对苏轼这个人物进行简要的解读来说明这个道理。我们日常了解的苏轼,最常见的是“豪放派词人”,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实际上,苏轼还是美食家,现在“东坡酒楼”几乎能在所有大城市所见。比如众所周知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都是苏轼开创的名菜。如果你读过苏轼与佛印之间的趣闻,那段苏小妹调侃见心见性的对话也一定知晓。苏轼一生爱好广泛,钻研佛道也是其中一域。苏轼除了这些,还学习过炼丹术,练过瑜伽,修炼道家心法等等。苏轼天生达观幽默,性格通透,好酒、健谈、豁达、偶尔会来个玩笑似的恶作剧。面对爱人,百转千回。怀念亲人,至真至纯。面对人生低谷,苏轼从来都是举重若轻,颇有仙气范。这么一个多元、立体、充满生活气息的苏轼,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做出什么样破格的事情都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对妻子王弗的感情之深,一句话让人感慨万千。“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对待人生知己王朝云,也是情真意切。朝云去世,苏轼写下挽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一生陪伴一生依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被贬也影响不了他的斗志。人生起起落落,总难免不了风雨雪霜。如何在逆境中奋勇前行,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苏轼告诉你他就是这么做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跟苏轼相比,王侯将相瞬间失去了颜色。如此豪迈,如此豁达,岂能用普通人来评价他呢。江山如画,我们只是画中人。历史中的我们会烟消云散,但留下的精神却千古长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此的月亮,如此的苏轼,怎能不教人牵挂呢?共享一轮明月,共存一片蓝天。无论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异国他乡,只要望一望头顶上的明月,我们的思念就能穿越时空,达到彼此心中。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当个密州太守又如何,依旧可以学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怎么能轻易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呢!出走半辈子,归来仍是少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即使蒙受“乌台诗案”发落到黄州当个团练副使,从云端到低谷,苏轼也不忘追求美食。更是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苏轼到了杭州,杭州人一直把他当成本地人,并引以为荣。直到现在,很多杭州人还认为苏轼就是本地人。

通过对苏轼这个人物的解读,对苏轼的词就会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领悟。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必为材料所累。要通过材料了解人物、了解背景。只有人物活起来,材料运用才会更加灵活。

写一篇文章,其功力并非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而在于平时的积累和理解。死记硬背能够解决短时间内记忆材料的问题,但多元、立体分析人物,让人物更加鲜活,对材料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说一千句,不如动手写一百字。网上胡乱寻找,不如静下心来细细钻研。有道是,看惯了凌晨窗外的微弱星光,你才能领略到浩瀚宇宙之广阔。

(与其说是写作系列经验分享,不如说我们共同温习过去的记忆。当一切变得熟悉的时候,我们会彼此成为朋友。共同的爱好就会激发我们前进的动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rancha.net/ynzz/12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