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烧炉子的到环境科学专家,这位南信大

“我一直铭记着回国的目标。”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江苏特聘教授盖鑫磊,正以自己的方式在科研、育人工作中不断散发着灼灼热光。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盖鑫磊和记者聊起了自己“与蓝天的约定”。

学术生涯从“烧炉子”开始

带着守护祖国蓝天白云的使命和责任,年暑假,盖鑫磊从海外举家回国,受聘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紧跟国家需求,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大气环境领域,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外场观测、形成演化、污染机制及控制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助力解决我国的空气污染问题。

翻开盖鑫磊的履历,可以看到,他在国际上首次对大气有机胺进行了系统研究,创建了热力学数据库。这项成果从年发表至今已被SCI引用余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而在学术生涯伊始,他并不是从事大气环境研究的。提及此事,他幽默地说:“我以前就是个‘烧炉子’的。”

盖鑫磊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随后考取了该校物理化学系研究生,年免试提前攻博,后赴瑞典皇家工学院深造。博士期间,他获得了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金,他的成果获得英国材料、矿物和采矿学会颁发的MannRedmayne奖章。年6月,盖鑫磊分别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的两个博士学位,还未满27岁的他,已在“烧炉子”的道路上小有所成。

当时,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同时给他发来了博士后邀请,而他选择了后者,进入了对他来说几乎全新的大气环境和大气化学领域。他的博士后导师曾在推荐信中用“incredible(不可思议)”这样的词来描述他融入新领域的速度。

曾参与青奥会气象保障

年底,盖鑫磊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资助,并成为当时该计划中最年轻的项目主持人。年以来,他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论文SCI被引逾次,获得发明专利11项,并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南京大学紫金全兴环境基金青年学者奖等。

年8月,青奥会在南京举行,为实现“绿色青奥”的理念,主办方对空气质量提出了严苛的要求。盖鑫磊刚一回国,即参与到了此次空气质量监测保障工作中。他利用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在线黑碳气溶胶质谱仪在青奥会前后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不间断连续观测,为活动期间空气质量的保障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会后,盖鑫磊与团队其他专家一起,收到了南京青奥会保障与应急指挥中心的特别感谢信。

自回国以来,盖鑫磊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类似的观测活动,同时,团队还在南京、青岛等地开展了多次针对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强化观测,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十篇。他在环境大气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结果,为我国主要城市群如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大气复合污染的应对和治理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科学参考。

参与了江苏多地大气污染监测、污染防治策略的制定

与此同时,盖鑫磊带领的团队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年,盖鑫磊团队在大气环境领域持续取得重要成果,尤其在大气重霾形成机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发表论文,揭示了化石燃料排放有机气溶胶可在高湿云雾条件下经液相氧化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新机制。这一机制的提出,解释了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情境下,二次有机气溶胶含量和占比仍然上升的原因,对于未来有效控制大气二次污染生成、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削减重污染天数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盖鑫磊还积极推行科研成果的落地与应用,与国内外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环保部门和公司等开展广泛紧密的合作,参与江苏多地大气污染监测、污染防治策略制定等。

盖鑫磊说,他一直铭记着回国的目标,那是他和祖国蓝天的约定。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他还需要用详尽的规划、极大的魄力、艰辛的努力,不断地解答更多的科学问题,攻克更多的技术难题,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尽一份心力。

通讯员林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杨甜子

(来源:紫牛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rancha.net/ynzz/12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