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存老街巷,细锁慢时光开平赤坎古镇

赤坎

久闻风物美,来访水云乡。

河埠波临槛,骑楼影转廊。

幽存老街巷,细锁慢时光。

小坐榕阴底,闲心逐日长。

开平赤坎华侨古镇位于江门开平市内潭江中上游,沿潭江而建,历史上曾是开平县城所在地。赤坎镇原先由新会县分割出来,由于潭江的各支流包围着赤坎镇,当地以长堤为核心,起“楼”建“市”,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先后建起了多座骑楼,绵延米,传统宗族文化与近代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因此形成了百业兴旺、商铺林立的繁华商埠。大量乡亲从这里走向海外,使得如今仅有不到5万居民的赤坎,却是15万侨胞的故里。

赤坎镇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教育强镇、江门市十大特色镇街。

赤坎古镇历来拥有“中国第五名古镇”的美誉。虽然历史不如周庄、乌镇等古镇悠久,但位处著名侨乡开平的赤坎,却别有一番中西合璧的特色风华。近年来新晋成国内出名的影视基地,《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均在此拍摄。古镇入口处这座红色夺目的牌坊,想必是拍摄影视剧新建的。走进赤坎古镇,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水岸边高高耸立的一座碉楼,气势雄伟,造型美观,外墙上带着风雨洗礼的岁月痕迹。赤坎既是水乡,旅游开发之后,就有了游船游古镇的项目。坐着乌篷船,在迂回的水道中碧波荡漾,看沿岸民国风情的建筑,偶尔交错而过的龙舟,时不时横架水面的石桥,有种身在江南的感觉。艄公颇为健谈,从他口中得知:古镇原住民现已全部迁走了,古镇全面交付给当年开发乌镇的专业团队进行文旅开发,包括他本人以及水面上那些龙舟队,其实都是近年才培训上岗的。乌镇我们是去过的,难怪感觉似曾相识。赤坎镇划分为两大家族的地盘,河东区是司徒族人,河西则是关族。潭江上有上埠和下埠两座桥,下埠桥是一道分水岭,也就是形成堤东堤西路的分界线,堤东一块全部姓司徒,堤西一块全部姓关。提起司徒家族,大名鼎鼎的司徒美堂就出生于此。沿岸的建筑上,以姓氏为商号的招牌格外分明。

游船终点是堤西码头,这是早期关姓族人聚居地。集中在民国二十年以前,他们在上埠堤西路沿街开设店铺,形成整排的骑楼式建筑。骑楼建筑是赤坎镇的一大特色,全镇共有三公里、约六百座骑楼,当中尤以堤西路一带最壮观,构造也极讲究,几乎一楼一顶,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顶,巴洛克风格的屋顶装饰,镶嵌了彩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台,淡黄、暗红的外墙。

骑楼通常有四五十米长、3层楼高。偶尔有肩负防守的堡垒碉楼和西式风格的钟楼夹杂骑楼群间。这种民国风情的建筑,在厦门老市区中山路一带也留存很多,看着格外亲切。陆上游览车是复古风格的双层电车,穿梭于街巷之中,妥妥的民国风情。据说之前这里酒吧餐饮云集,人气非常旺,如今居民全部迁走之后,或许是招商还没到位,偌大的街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间商铺,非常空旷冷清。

赤坎华侨古镇近代建筑群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沿江的堤东堤西路,镇上与之平行的中华路,夹在两条大路间较窄的二马路,构成与江平行的三横,许多纵向的道路巷子与它们交叉形成城区的路网。包括19栋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建筑,涵盖骑楼、碉楼、老街、民居、宗族祠堂、宗族图书馆等错杂分布其中。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让赤坎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物馆”。赤坎古镇以其历史文化特征最显著的风貌老街作为历史景观轴线,以潭江内河及周边沿江建筑景观风貌,形成了黄金河岸和码头景观的沿江传统风貌轴线,以赤坎两大家族关氏家族和司徒氏家族的自然领域分成上埠核心和下埠核心,展现二十世纪初期赤坎商贸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

沧桑厚重的鹅卵石街、斑驳镂空的窗花、精雕雅致的灰塑,形成了古镇独有的风貌;古榕婆娑,舟来楫往,蓝天白云,烘托着起伏有致的天际线,犹如古典油画的风味。漫步赤坎古镇,有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不知道文旅开发之后,古镇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姑且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rancha.net/ynzz/12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