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明广州医院耳鼻喉科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喜欢把婴儿平放在床上,奶瓶几乎呈90度垂直喂奶,喂的时候很急,发现婴儿嘴巴或鼻子里溢出一点奶时,只要不哭闹,就继续喂奶。
还有一些妈妈哺乳后很快将宝宝平放在床睡觉或者进行换衣服、尿布等事情,殊不知道这种喂养方式潜伏有危险性,很容易诱发婴幼儿中耳炎的发生。
婴儿听力下降,竟可能与喂奶不当有关?
从表面上看,耳、鼻、咽三个器官相互独立、并不相通,实际上,在咽腔上方、鼻子后方、耳朵内侧有一个通道叫做“咽鼓管”,这条管道将耳鼻咽三个器官联通起来。
而耳鼓膜后方有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叫做“鼓室”,内侧通过咽鼓管与鼻咽相通。平时咽鼓管呈密闭状态,外界的气体不能进入,但是当吞咽、咀嚼、打喷嚏或哭闹时就会张开,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耳朵里的鼓室,从而达到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
小婴儿的中耳发育尚未完善,咽鼓管较短,峽部较宽,管腔较大,加上咽鼓管肌肉收缩力较弱,在鼻咽部开口较低,咽部的液体容易流入中耳。
喂奶时,如果为了贪图省事,让婴儿平卧喂奶或喂得过多、过急,小婴儿来不及吞咽而呛咳,就容易使得奶水从咽部逆流入中耳而导致急性中耳炎的发生,引起听力下降。
所以,喂奶时应抬高宝宝的头部及上身,并适当控制奶量及速度——用奶瓶喂奶时注意奶嘴孔大小要适宜;母乳喂养是采用摇篮式、交叉式、侧卧式和腋夹式,喂完奶后要竖起宝宝上身,轻拍后背,将胃里的气体嗝出来。
婴幼儿、儿童听力下降还有哪些原因?引起婴幼儿听力下降的原因有先天性原因和后天性原因。
先天性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
遗传性因素,比如患儿有耳聋的家族史,先天耳发育畸形等;而非遗传性因素,比如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感冒发烧,服用药物或滥用酒精等有毒物质导致孩子出生后耳聋。
后天性原因比较复杂,可能的因素有炎症、外伤、肿瘤、噪声或者是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迟发性耳聋。
在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各种原因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最常见的疾病。
由于儿童的咽鼓管与成人相比,短、粗,平,因此在儿童伤风感冒、鼻腔黏膜发炎时,活跃的细菌就会从鼻咽部的咽鼓管开口直接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粘膜发炎,引起患儿耳痛,鼓膜充血水肿,听力下降。
婴幼儿呛奶或吞咽不及时,奶液误入咽鼓管同样会造成急性中耳炎,此外在洗头洗澡时,家长不慎将污水灌入耳道,也会导致感染。
另外,还有一种非化脓性中耳炎叫作分泌性中耳炎,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这种病目前多数人认为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有关,经常在感冒后突然出现或者不知不觉中发生,常以耳闷、听力减退为主要表现,在儿童多表现为听话迟钝、误听或注意力不集中,把电视机音量开得很大、学习成绩下降等,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被家长忽视,造成儿童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或伴随终身。
中耳容易受到"左邻右舍"的威胁,反复发作的鼻窦炎、扁桃体炎、腺样体增生肥大等,常会并发中耳炎,所以为了保护中耳的健康,必须积极控制周围组织炎症,必要时切除肥大腺样体及反复发炎的扁桃体。
此外,儿童用药时一定要避免使用耳毒性的药物,例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等,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听神经损害。
警惕!小宝宝有这些症状,医院就医
一旦发生急性中医院耳鼻喉科就诊,交由专科医生进行处理。耳朵痛,是中耳炎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但是小婴儿无法向家长表达耳朵疼痛,那么父母就需要细心观察,一旦出现了以下症状,就需要提高警惕:
1.宝宝不肯吃东西了,总是哭闹得很厉害,睡不踏实,老是用手去抓耳朵,或者用头不停地蹭枕头;
2.无原因的发热,体温可升至37.8℃-40℃;
3.耳朵有脓液流出;
4.闻到耳朵里有臭臭的味道;
5.宝宝对外界的声音变得不那么灵敏了。
相对于婴幼儿,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感知能力比较完善,能较主动向父母诉说耳朵疼痛、听不清、有臭水流出、闷闷的感觉,瘙痒,有小虫子爬的异常感觉或者苍蝇一样的嗡嗡声响等症状,一旦儿童向家长诉说,需要医院寻找耳鼻喉科医生的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一些婴幼儿对周围的声音反应迟钝,比如没有将头转向声源,语言发育延迟;儿童看电视开的音响特别大声,对家长的呼喊听而不闻,对声响反应迟钝,经常诉说听不清,反问别人“你说什么?”等,出现上述这些现象时,家长医院检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