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
属于巴斯德科,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细小杆菌,本菌有多种血清型,目前至少可分为15种,各血清型之间的致病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流行病学:1、传播: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环境差,断水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副猪嗜血杆菌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引起的。
2、继发感染:这种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地方性猪肺炎。在肺炎中,猪副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近年来,从患肺炎的猪中分离出猪副嗜血杆菌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与支原体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性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这些病毒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流感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副猪嗜血杆菌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
3、多发日龄: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临床症状:表现出浆膜炎、关节炎、脑膜炎、肺炎等症状,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发白,腕关节和趾关节肿胀、跛行、站立困难、疼痛、共济失调,解剖时可出现典型的心包积液,绒毛心,腹膜炎。
防治措施:1.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h后用清水冲净,再用消毒药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d。2.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注意冬春秋季节栏舍保温,保温措施不到位是该病的诱因,同时做好蓝耳、圆环等免疫抑制性病的基础免疫。3.做好断奶前后的抗应激处理4.加强管理对全群猪用电解多维饮水,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