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容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数不会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
每年4~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气温回升+雨水充沛”的天气,为手足口病毒的繁殖创造了“完美”的条件。
父母们对手足口病常常比较恐惧。其实,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的症状都比较轻微,可在一周左右自愈,因此家长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手足口病到底是“何方怪物”?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高发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幼儿更为多见。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口)、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以及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用手接触过被手足口病病毒污染的食物、玩具,那么就可能在吃手指时感染到这种疾病。如果孩子密切接触了手足口病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也可能导致感染。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发热
大多为38.5℃以下的中低烧;
典型的手足口病皮疹:
皮疹主要出现在手心、足心和肛周,躯干部位很少见;
口腔黏膜的疱疹或溃疡
导致患儿咽喉疼痛、哭闹、不愿吃东西或喝奶;可能还会伴随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轻症患者一般在一周左右可痊愈。皮疹消退后不会留下瘢痕或色素沉着。
很少数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严重病情,主要表现为高热、精神萎靡、频繁呕吐、肢体震颤或无力、呼吸浅促或困难、面色灰白等。
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当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该如何应对?
目前没有应对手足口病的特效药。家长能做的,就是通过一些家庭护理的方式来减轻孩子的不适。
饮食方面
尽量给孩子提供口味清淡不刺激,容易咀嚼吞咽的食物;也可以给孩子喝一点冰水来缓解口腔疼痛和补充水分。
注意卫生
孩子进食后,要及时漱口,以免食物残渣刺激口腔;帮助或引导孩子洗手,特别在饭前、便后、玩耍后这几个时间点;给孩子的餐具、玩具清洁消毒。
退烧用药
当孩子发热时,注意适当减少衣被,促进体表散热;体温超过38.5℃,或因发热导致精神状态较差时,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减轻不适。
当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该如何应对?
手足口病是可预防的,具体方法为:
1、接种疫苗。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国家推行的手足口病疫苗,指(EV71型)疫苗,仅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所以,即使孩子接种了手足口病疫苗,日常防护仍然要重视。
2、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
3、不要让宝宝接触患手足口病的病人,避免被传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群集中的地方。
如何护理
01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02
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03
口腔护理
(1)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2)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04
皮疹护理
(1)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2)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3)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4)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5)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6)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7)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专业育婴
山顶家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