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帮助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牢固树立防溺水安全意识,熟练掌握遇到溺水事件时自救、他救以及紧急CPR心肺复苏术等技能,减少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溺亡发生率,自年起,凤阳县蓝天救援队启动“蓝色救生圈”防溺水安全教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对全县16个乡镇(园区),近百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宣讲。因项目运营管理好、创新能力强、社会影响大,在滁州市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以全市综合评分第2名的成绩获得金奖。
精心谋划,制定不同方案
由于“蓝色救生圈”防溺水安全教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受众是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为让不同学龄段的学生都能听懂宣讲内容、学会所授技能,蓝天救援队综合考量职业种类、年龄阶段、救援技能等方面因素,招募了名优秀志愿者协助蓝天宣讲团队开展宣讲。针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程度以及接受能力,宣讲师们通过查资料、走实地、做模拟等方式认真制定宣讲方案。蓝天救援队先后召开5次全队大会,从可行性评估、试讲评价、预计成效等方面来反复论证方案,通过不断的修改完善,最终确定了4套安全教育宣讲方案。方案制定完成后,蓝天救援队利用1个月的时间进行宣讲展板、宣讲课件制作,准备了急救假人、救生圈、救生绳、救援竹竿、蓝天手办等10余种宣讲道具。为确保宣讲起到实效,蓝天救援队里部分宣讲师先拿自家孩子作为教学对象,反复进行教学演示、实操互动练习,探索最优的教学方式,争取让学生最短时间内听懂、学会宣讲知识及所授技能,提高防溺水安全意识。
区别宣讲,守护学生生命
宣讲团队教学方式创新、内容精彩、警示性强,根据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分类指导教学,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幼儿园阶段的学生,主要采用认知式宣讲。考虑到接受能力,室内宣讲控制在20分钟内,主要采用发放讲解防溺水动漫图片、传唱防溺水儿歌、观看防溺水动画视频来加深孩子们对于安全和危险的地方认知。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采用引导式宣讲。室内宣讲控制在40分钟内,通过成功的溺水救援案例演示,指出危险区域,提醒学生主动了解身边一切可用的救援工具;在互动环节,指导学生从提供的竹竿、泡沫板、塑料壶等材料中正确选择工具进行救援,并对参与的同学赠送蓝天手环。针对中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采用指导式宣讲。夏季室外宣讲在25至30分钟,冬季室内宣讲在45分钟内。室外宣讲会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通过展板把溺水危险、救援方式、急救知识等内容快速讲完,然后通过宣讲师扮演溺水者,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选择工具救援,通过自己亲身救人的经历,加深对防溺水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室内宣讲主要通过真实图片展示、知识技能教学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警示和教育,提醒他们不去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事。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要采用交谈式宣讲。室外宣讲控制在35-45分钟。由于高中学生可能处于叛逆期,宣讲师们尽量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进行交谈式教学,拉近彼此距离,通过分享真实案例以及亲身溺水经历来警示他们预防危险,远离危险。重点做好他们的实操技能培训,教会如何利用救生圈、救援绳进行自救、他救,帮助溺水者进行紧急CPR心肺复苏术等技能。交谈式宣讲成功破除了教学沟通的难题,在教学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很多学生都有一种想去试一试的冲动,所以急救假人实操技能培训也是高中学生最喜欢的环节。
满腔真情,不畏严寒酷暑
防溺水安全教育宣讲的重要性关乎个人安全、家庭幸福、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全县16个乡镇(园区),近百所中小学、幼儿园,所以宣讲团队旨在更好地服务学生群体,将防溺水安全教育宣讲工作深入校园、“声”入人心。不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数九寒天的冬日,只要学校有需求,蓝天救援队就会组织宣讲团队第一时间奔赴当地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宣讲活动。一般室外宣讲能够让学生们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所以无论冬夏,只要条件允许,宣讲团队就尽量采用室外宣讲的方式开展活动。在宣讲活动中,宣讲师利用宣传展板、急救模拟人、救生圈等设备,通过案例分享、知识教学、技术指导等方式,向学生们宣教防溺水知识及相关急救技能。夏令时节,参加活动的宣讲师们顶烈日、冒酷暑,没有一个人说苦叫累,一场宣讲结束后就继续奔赴下一场宣讲地进行准备工作了。最多的一天,蓝天救援队宣讲师们连续开车近公里,在4所学校开展了宣讲活动,余名师生接受安全教育宣讲。一天下来,整个团队的队员都累虚脱了,皮肤也晒伤了,但是看到学生们了解了防溺水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技能,宣讲活动取得了实效,他们都发自内心的感觉到累并快乐着。
凤阳县蓝天救援队“蓝色救生圈”防溺水安全教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已走进全县55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活动65场次,出勤人次,直接受益学生近2万人次。在接受过安全教育宣讲的各中小学、幼儿园里,没有一所学校出现过学生溺亡事件。通过安全教育宣讲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防溺水意识,掌握了在遇到溺水事件时应如何正确自救、他救以及帮助溺水者进行紧急CPR心肺复苏术等技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溺亡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