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皮肤科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成吉思汗铁木真曾扬言:让蓝天之下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在他死后,蒙古骑兵也不负厚望,在征服了大金国后,蒙古骑兵还在欧洲掀起了让欧洲人惊惧万分的“黄祸”洪流。元世祖忽必烈时,放眼天下,也就只有顽抗的南宋和小小的日本,未成为蒙古人踏青游猎的场地了。
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志来看,这肯定是不行的,对于胸有抱负的世祖皇帝来说,这自然也是不允许的。因为南宋攻略的停滞,忽必烈暂缓了对宋朝的攻击,目光转移到了东边的日本上。
蒙古人对日本的入侵绝对是一场意外,本来忽必烈并未留意这么一个小小的岛国存在,年,却有一个在蒙古做官的高丽人赵彜,为了讨世祖欢心,就对忽必烈说,高丽的东边有个日本国,汉唐的时候都来朝贡中国,现在蒙元立国,日本理应依照旧例朝贡,建议忽必烈遣使去招谕日本。日本就这么被世祖皇帝惦记上了。
当时的日本可能打死也想不到,就这样被一个小人因为邀功邀到了自己头上。第二年,忽必烈派兵部侍郎黑的和礼部侍郎殷弘出使高丽,叫高丽的元宗帮忙去招谕日本。
元宗心里有点不愿意,这也难怪,蒙古万一和日本闹起来对他没好处,就算不闹,如果日本人朝贡蒙古,怕也影响到自己在蒙古的地位啊。元宗派了枢密院副使宋君斐,侍御史金赞,陪同蒙古使者出使日本,到了巨济岛后,见“大洋万里,风涛蹴天”,便劝说蒙古使者回家了。
对高丽这种不热情的态度,忽必烈自然很不高兴,他再次派黑的和殷弘出使高丽,并发诏责备元宗。这次元宗可不敢怠慢了,缓住了蒙古使者后,急忙派了起居舍人潘阜,携带忽必烈的诏书及高丽国书前往日本。年正月,潘阜抵达日本的太宰府,日本此时正处于武士当政的镰仓时代,政权握在豪族北条氏手里。
在太宰府,虽然高丽使者百般解释蒙元诏书中的不妥之处,还是引起了日本公卿的慌乱。日本封闭的外交政策,让日本的公卿并不了解外面的情况,不过世祖皇帝“大气”的诏书,还是让公卿们惊恐不安的开了六天的外交会议。先来看看世祖皇帝忽必烈的诏书——
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
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镝,即令罢兵还其疆域,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籓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不宣。
诏书里很明白的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小日本你要么纳贡来讨好我,像高丽一样,要么就等我出兵打你,并且你如果来进贡,还要感恩戴德的来,欢喜如对父亲云云。诏书最后的“王其图之而不宣”,将世祖皇帝的霸气完全表露无遗。这样的诏书自然令日本的公卿很难办,没办法,自己做不了主,只好将诏书送去了镰仓幕府,让幕府作最后的裁决。
时任幕府执权的是北条家第八代执权北条时宗,刚满18岁的北条时宗可谓年轻气盛,看了忽必烈的诏书后,他断然决定:蒙古国书无礼,不予理睬。北条时宗自然不知道他惹了多大的麻烦,公卿们收到了幕府的裁决后,就将高丽使者晾在一边,集体拜神去了。潘阜在日本呆了半年,等不到日本的任何回复,无奈下只好回家。
忽必烈呢,本来他就觉得自己在诏书中对日本太友好了,谁知道什么回应都没有,想了想后他就准备对日本动手了。毕竟这样“友好”的行为,对于蒙古人来说还是有点不习惯,忽必烈命令高丽“备兵一万,造船一千”,准备对日本发起攻击。期间忽必烈还数次派出了使者“招谕”日本,不过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世祖皇帝的面子实在是挂不住了,本来就打算动手,这下更是加紧督促高丽造船备兵,恰好碰上南宋的重镇襄阳被破,高丽境内的“三别抄”叛乱势力又被剿灭,攻击日本再无阻碍。
年10月3日,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古军汉军2万人,高丽军人,加上高丽的水手人,共3万2千人,大小战舰艘,从合浦出发,远征日本。5日后元军登陆对马岛,全歼岛上日军。14日下午,元军登陆壹岐岛,壹岐守护平景隆率百余骑兵顽强抵抗,最后不敌,退守城内,第二天元军破城后,平景隆切腹自尽。16日,元军逼近肥前沿海岛屿,肥前守护松浦一族率众接战,死伤惨重。
年10月20日,元军兵分两路登陆九州的博多湾,日本幕府这时聚集了九州诸国的部队约十余万人,由镇西奉行藤原经资任指挥,迎战元军。初次交战日军便因不熟元军的战术而死伤惨重,日军传统会战的“一骑讨”,被元军的乱箭射成了筛子。在两路元军的炮火毒箭的夹击下,日军狼狈的退向了水城。
本来元军应当乘胜追击,但由于天色已晚,加上副帅刘复亨的中箭受伤,只能停下攻击。当晚,元军召开了军事会议,因为担心遭到夜袭,就退回到了船上。谁想到当晚遭遇了台风,“会夜大风雨,战舰触严崖,多败……军不还者,无虑一万三千五百余人。”21日清晨,海面上只剩下了一些漂浮的破碎的木片,元军损失过半,最后回到中国的只有余人。忽必烈第一次远征日本就这样失败了,这次的远征史称“文永之役”。
日本方面得知消息后自然欣喜若狂,艰难的战斗最终胜利了。于是由龟山上皇为首的拜神队伍开始巡游,各大寺庙神社,处处传来“异国降服”的祈祷声。年轻的北条时宗倒是没有昏了脑,除了发动全国增强兵备,还组织民众沿博多湾海岸,修建了一条约20公里的石墙,用来阻止元军的登陆,这就是所谓的“元寇防垒”。
远征的失败让忽必烈恼羞成怒,他一面紧锣密鼓的准备第二次远征,另一面又再派使臣“招谕”日本,世祖皇帝大概想着怎样也要先找回点面子,小日本应该被打怕了吧?谁知道这次更糟,接连派去的两拨使者都被日本砍了。这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了,威震天下的大蒙古帝国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屈辱,年春,忽必烈再次发动了对日本的远征。
第二次远征的规模比第一次更大,单是由南宋降将范文虎和李庭率领的江南军都有十余万人,他们从庆元出发,统战舰艘。另一路是忻都和洪茶丘率领的四万作战部队,战舰艘,从朝鲜出发。这次部队总计蒙古人4.5万,高丽人5万,汉人约10余万,战舰余艘,可谓军势鼎盛。
年6月,两军会合后逼近了日本近海,但因为“元寇防垒”的阻挡,元军竟找不到一个安全的登陆地点,高丽人抢占对马岛失败后,元军强行登上了壹岐岛,开始向九州进发。不过元军的登陆进攻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在河野通有和竹崎季长等人的频繁袭扰下,不断有元军将领战死,日军依托墙垒的掩护,一次次的击退了元军的攻击。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双方都死伤惨重,最后被逼无奈,元军只好又退回了船上修整。大概真是天佑日本,元军又一次遭遇了台风,持续了四天的风暴让元军的战舰大半被毁,日军趁势攻击,俘虏元军数万余人。这被称为“弘安之役”的远征,蒙古军回到中国的士卒不足十分之一,可谓是凄惨无比。
两次远征的失败,并没有让忽必烈打消征服日本的心思,他好像硬要和日本耗上了,这估计也是成吉思汗的那句“天下牧场”的魔咒,让所有的蒙古人都以征服为目的。忽必烈下令重整军备,准备三次远征日本,不过因为造船和搜集粮草的事情惹起民愤,只好停了下来。年2月18日,元世祖忽必烈病逝,征服日本的计划也就随之搁浅了。
后世将元军征日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在了船只的问题上,在蒙元压迫下的造船民工,因为心怀怨恨,所以故意造出了质量低劣的海船,让元军的战舰在台风一吹下,就散成了碎片。但不管怎样,元军两次远征的失败已成为事实,弘安之役后,日本朝野认为日本是神风天佑,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祈神活动,上至天皇,下到平民,无不狂热的投入了这个拜神的队伍里。在日本神道教的鼓吹下,“神风”迷信,成了后来日本武士道的精神信仰。
二战时,日本在战局的艰难时期,又一次祭出了“神风”的法宝,组成了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不过遗憾的是,这次的“神风”并没有帮他们吹出胜利,他们最后也只能在“神风”的荣光笼罩下,凄惨疯狂的自我毁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