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烧到39℃医院!”
“孩子胃口这么差,会不会是病情加重了?”
“上午才看过医生吃过药,怎么晚上又发烧了,是不是医生没看好?”
……
心慌场景1
孩子一发烧全家着急上火
很多新手父母由于经验不足,一遇到孩子发烧就非常紧张,生怕孩子会因发烧有什么闪失,担心物理降温不管用,医院打点滴对身体不好,总之一讲到发烧就如临大敌。
解析:发烧不是一种病,而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孩子发热涉及到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发热最常见疾病之一。
家长要摆正一个观念,发烧并不完全是坏事。首先,发热是机体对致热源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属于正常的免疫反应;其次,发热可以抑制某些致病因子的生长和致病能力,在正常体温一些病原菌能正常生长,但在稍高的温度条件下,一些致病菌的酶可能会失活。第三,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可以让一些忙碌或粗心的家长发现自己小孩生病了,能引起家长重视,有利于及时诊治。
心慌场景2
用了退烧药没效果
一般来说,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体温到达38.5℃以上时使用退烧药,但是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在使用退烧药之后并没有明显退烧。
解析:孩子发热建议首先采取物理降温,在物理降温后体温仍然在38.5℃以上可以使用退热药,一般建议家长给孩子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不提倡肌肉注射退烧针。如果孩子使用退烧药后没有退烧,可能是退烧药的剂量不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口服退烧药用药量应参考体重而不是年龄。如果孩子不配合口服退烧药,可以通过退热栓塞肛的方式退烧。
家长给孩子服药时务必遵循以下四点:
1.参照药物说明书上要求的剂量、服药频率和间隔时间进行服药;
2.同时可辅以物理降温;
3.不应超剂量服用;
4.无需交替使用不同品牌的退热药。
此外,孩子用药后并不会立即退热,一般30分钟后才开始出汗退热,要注意在服药10分钟后多给孩子喝水,有利于补充水分,发汗退烧。
心慌场景3
看医生吃药后又反复发烧
医院看过医生,也已经吃了退烧药,结果到了晚上孩子又开始发烧,病情似乎反反复复,为什么孩子会退了烧又再烧呢?
解析:疾病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使用退烧药可以减轻持续发热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感甚至减少高热惊厥的发生,属于一个治标的过程,只要病因未完全控制,发热就会继续。因此,使用退烧药过后,一般4~6小时或8~12会再度发热。
我们衡量药物有没有效果,不能以孩子会不会再次发烧为依据,看热峰的高度和热峰的间隔时间会客观一些。所谓热峰的高度,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比如今天孩子发烧最高温度是40℃,明天发烧的最高温度是38~39℃,这就说明热峰高度在降低,药物是有效的。而热峰的间隔时间,可以理解为:原本需要4~6小时吃一次退烧药,慢慢地需要8~12小时才吃一次退烧药,这说明热峰间隔时间在延长,药物是有效的,病情也相应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时可以继续用药观察。
诸如此类的场景还有很多,那么,
小于3月龄婴儿发热哪些情况下需行腰穿检查
年龄小于90天、不明原因发热(FWS)的患儿与其他患儿相比,出现严重细菌感染(SBI)的风险更高,这意味着这些患者需要更多干预措施,包括收入院治疗或进行一系列检查。目前标准推荐对这样的患儿可考虑行腰穿脑脊液检查,以进一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然而,近期研究表明一些外周性生物标志物相比脑脊液更能预测细菌感染的风险,腰穿检查方法在该人群中的使用受到了一些挑战。为此,来自西医院的Gomz教授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分析在这些患者中细菌性脑膜炎的患病率以及微生物学特征,并评估其发生情况与临床和实验室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年龄小于90天的FWS患儿,并不是均需行腰穿检查,如果其外观看起来情况不佳或者≤21天时,应强烈考虑行腰穿检查和脑脊液分析。该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PdiatricInfctiousDisasJournal杂志。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注册研究的子研究,这项注册性研究纳入医院儿科急诊从3年9月-年8月收入的FWS婴儿,年龄均小于90天。
纳入的例FWS婴儿中,有例婴儿(27.0%)进行了腰穿检查;尤其是在那些外观看起来情况不佳以及≤21天的婴儿人群腰穿比例更高。11例婴儿被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其中9例≤21天,5例外观看起来情况不佳。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3例患儿伴无乳链球菌感染,3例患儿伴大肠杆菌感染,3例患儿伴有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1例患儿伴肺炎链球菌感染,1例患儿伴脑膜炎奈瑟菌感染。例外观看起来良好,且21天的患儿均没有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而不管其生物标志物是否发生了改变。
对于90天的FWS患儿,如果其外观看起来情况不佳或者≤21天,应强烈考虑行腰穿检查和脑脊液分析,以排除细菌性脑膜炎。因此,对外观看起来情况良好的22-90天内的患儿应慎重评估是否需行脑脊液分析。
文章题图
家庭医生报、丁香园、百科
编制排版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学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