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论古今中外,在诗歌散文中都是被经常提到的一种意象。这种我们最常观测到的自然现象,早早的就吸引到了古人的兴趣。在诗歌中,她是抒情的主要元素,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比如“野径云俱黑”,比如“千里黄云白日曛”,不同的云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感情,不同的云有着不同的情绪。不仅仅我们古代文人对于云的感悟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同样是如此,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就有一段关于云的描写,堪为经典。
当然,古人观云不仅仅局限于抒发感情,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古代有着那么多关于云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这些都是古人在没有气象观测条件下,通过云的形态对于天气的认识。虽然这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但无疑还是这有着极高的正确性,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极大的帮助。
反观我们现代人,生活在都市中,视力所及更多的都是各种方方正正的建筑物,抬头看天,更多是雾霾霾一片。只有天气极好的情况下人们才能看到那美丽的蓝天白云,这时就是朋友圈晒图的大好时机,在这特殊的时候,晒出各种云的照片,吸引着大家的评论。云越来越成为我们现代人稀缺的资源,无论是实用的云,还是观赏的云,我们都很少能够看到了,但我们向往观云的心情却从来都没有降低过。
我们对于云有着如此的向往,但是我们对她真的了解吗?我们能说出云有多少种吗?我们知道她们是在怎样的高度吗?她们是怎样形成的吗?她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吗?她们会给天气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相信绝大多数人对这些知识都是没有认识的。我们“看云只是云”,但有人看云不是云,看云是为了认识它,识别它,是为了读懂天空的表情,是为了真真切切的、完完全全的理解这些我们最常见的各种云。这就是英国科普作家理查德哈姆林的著作《观云识天》是带给我们的关于云的最权威、最系统的知识。
如果我没看到这本书,我永远可能都不会知道,云还有十个属27个种、若干变种。这是《国际云图》最专业的分类,甚至他们都有着专门的符号表示,云也是一门正经的学问。这本书《观云识天》,就是根据《国际云图》的这种系统分类,搭配极为漂亮的观云照片的形式给我们系统地讲解了这些云的特征、形状以及气象学的意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带我们走入云的专业世界。
也是因为阅读了这本书,才真的知道古代的那些谚语,那些智慧的结晶真的有合理性。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高空钩云的形成机理,这是因为高空风速引起的现象,也是天气产生波动的提示性因素,这也就是为什么“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打开《观云识天》,欣赏着这些我们现实中很少见的美丽图片,在一饱眼福的前提下,真正进入一个云的专业世界,何乐而不为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