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秋季传染病
AUTUMN
秋季常见传染病1手足口病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尤其以EV71病毒最为严重。
?好发季节:夏、秋季多见。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传染源:患者和隐形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如果自己患病要在家隔离,避免再传染给别人,一般从发病到痊愈解除隔离大概需要两周时间。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2疱疹性咽峡炎
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8,10,22)型病毒、EB病毒多见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性发热和咽痛,在软腭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1~2周)。
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可有呕吐、流涎、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
3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是一组杯状病毒科的病毒,也称之为诺瓦克样病毒。诺如病毒感染,影响胃和肠道,引起胃肠炎或胃肠流感。
主要症状:
1.感染后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少数在18~72小时。
2.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多以呕吐为主,成人患者腹泻为主,24小时内腹泻四到八次。
3.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粪检白细胞阴性。
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病人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传播途径:
1.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2.触摸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将手指放入口中。
3.接触过诺如病毒感染者。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
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病原体:肠道病毒70型、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
2.潜伏期短,24h内发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3.日常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卫生用品。
(2)注意眼部卫生,尤其要改掉乱揉眼睛的习惯。
(3)传入期间注意隔离,尽量不去公共场所。
(4)与患者接触过的健康人群应及时吸收,避免被感染。
5流行性感冒
1.病原体:流感病毒(甲(A)、乙(B)、丙(C))三型。
2.特点:秋冬季节多见。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3.临床表现:急起高热(39到40℃),全身疼痛(头痛、肌肉痛、全身不适)、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喉痛、干咳)。胃肠型流感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
4.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
5.并发症: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
6.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适宜营养,退热。
6水痘
1.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发病前1~2天到疱疹全部结痂,均具有传染性。
3.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和飞沫传播
4.临床表现:发病前1~2天仅有轻微发热、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表现。而后在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的红色斑疹、丘疹,疹子经1~2天后变为绿豆大小的疱疹,3~4天后干燥结痂。常可在7~10天内自然痊愈,一般冬春季发病。
5.特点:红色皮疹剧痒,呈向心性分布,多见于躯干、四肢,全身性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可同时出现。
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很少有并发症,治愈后极少复发,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人体内,免疫力下降时复发,引发神经节炎症坏死及皮肤粘膜带状疱疹
6.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流行季节前接种,每年9-10月份。首剂12~15个月,第二剂4~6岁,
(2)搞好居室卫生,保持空气流通,
(3)加强营养,适当增补蛋白质,
(4)流行期间少到公共场所。
7流行性腮腺炎
1.病原体:腮腺炎病毒
2.特点: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腮腺肿痛是特征性表现,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3.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腮腺肿大前7日到后9日)
4.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唾液的吸入亦可传播
5.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发热、头痛、咽痛、食欲不佳、全身不适等。数小时腮腺肿痛,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张嘴或吃酸性食物时,由于唾液分泌增多,可使疼痛加剧。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
6.病程:腮腺肿胀大多于3~5天到达高峰,7~10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病程10~14天。
7.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14%-35%),卵巢炎、胰腺炎等
8.治疗:没有特效药,主要对症处理,如意金黄散外敷。
9.预防:疫苗接种(麻腮风)。
家长注意事项1.传染病流行季节,做好日常防护,尽量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2.孩子喜欢用手探索这个美妙的世界,这个过程中小手会沾染各种细菌病毒,应及时清洗,否则容易引起疾病。我们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等;
3.常言道“春困秋乏”,秋天里人们常常容易感到疲乏,这时候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健康十分重要。在假期中,应合理安排幼儿作息时间,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与愉快的心情。
4.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