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护师教材学习内容结束。
结核病
1、结核菌对温热敏感,65℃30分钟即可灭活,干热℃时20分钟灭活。
2、开放性肺结核病人主要是传染源,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亦可经消化道传播。
3、结核菌素试验:将0.1ml(内含结核菌素5U)PPD于左前臂掌侧中下1/3处皮内注射,形成6~10mm的皮丘,48~72小时观察结果。无硬结或直径≦5mm,为阴性(-);硬结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中等阳性(++);≧20mm为强阳性(+++),除硬结外还有水疱、坏死的为极强阳性(++++)。
4、从痰液、胃液、脑脊液、浆膜腔液中找到结核菌是重要的确诊手段。
5、普及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有效措施。
6、抗结核药物用药原则:早期、联合、全程、规律、适量。
7、原发综合征病变由肺部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除X线表现不同,在临床上难于区别,故两者并为一型,原发型肺结核。基本病理改变:渗出、增殖、坏死。
8、无自觉症状的原发型肺结核以异烟肼为主,配合利福平+乙胺丁醇,疗程9~12个月。
9、利福平可出现黄疸、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及变态反应。
10、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导致急性或全身性粟粒型结核病。
11、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后遗症及病死率较高。常在原发感染后1年以内发生,尤其3~6个月最易发生,婴幼儿多见。结核菌易经血行播散,结核性脑膜炎为全身粟粒型结核的一部分。
12、早期1~2周以性情改变为主。中期,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布鲁金斯基征、凯尔尼格征)阳性,是结核病脑膜炎的最重要和常见的体征。晚期,昏迷,最终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死亡。
13、胸部X线片常对诊断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起决定作用。粟粒疹和眼底检查所见的脉络膜粟粒状结核结节有诊断意义。
14、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透明或呈磨玻璃样。静置12~24小时后,形成蜘蛛网状薄膜。糖和氰化物含量同时降低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改变。
15、抗结核治疗:联合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结核、杀菌药物。
常见急症
16、小儿高热惊厥最常见。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17、治疗要点:应用抗惊厥药物,首选地西泮静脉注射;10%水合氯醛灌肠,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ml。
18、发作时就地抢救,保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
19、急性颅内压增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脑实质体积增大或颅内液体量异常增加,并造成颅内压增高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
20、临床表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生命体征改变等,抢救不及时易发生脑疝,导致死亡。
21、降颅压:使用高渗脱水药,首选20%甘露醇。重症或脑疝者可合并使用利尿药:首选呋塞米。防止颅内压增高,患儿头肩抬高25°~30°,侧卧位休息。
22、急性呼吸衰竭,除原发症状外,主要为呼吸系统症状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症状。周围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频率改变及辅助呼吸肌活动增强的表现,如频率增快、鼻翼扇动、三凹征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紊乱、如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肌下颌呼吸等,甚至发生呼吸暂停。
23、小儿心力衰竭以1岁内发病率最高。
24、患儿发生心力衰竭时,应立即吸氧、给予半坐卧位,肾上腺素是首选药物。
25、肾性原因是儿科最常见的肾衰竭原因。
26、胸外按压部位在两侧肋弓交点处的胸骨下切迹上两横指上方或婴儿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点下一横指处,或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新生儿每分钟~次;婴幼儿及儿童每分钟次。胸廓下陷幅度:儿童下陷2~3cm,婴幼儿下陷1~2cm;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之比为15:2.
27、儿童心脏复苏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用药途径:静脉或气管内。
?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