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病从口入,夏季儿童传染病手足口病的预

手足口病

的预防

防止病从口入

初夏已至,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小朋友们活动范围增加,接触感染手足口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如何预防手足口病,防止病从口入,听听华西二院专家怎么说!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通过密切接触的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臀部及口腔出现斑丘疹和疱疹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伴随发热。有的孩子仅有疱疹性咽峡炎,有的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等。

哪些人易患手足口病?

本病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且容易在托幼机构里引起流行。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哪些方式传播?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患儿的疱液、唾液、排泄物均含有大量病毒颗粒,直接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然后进食就会被感染。有的孩子没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婴幼儿容易流口水还有吃手的习惯,以及共用餐具、奶具、玩具等行为,都可以导致病毒传播。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病毒极易传染。

得了手足口病以后,从发病到皮疹消退后10天内,均具有传染性。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普通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臀部丘疱疹和咽峡部疱疹。由于一开始仅有咽峡部疱疹,出现口腔疼痛,小孩子很难准确表达,所以常常表现为拒食、食欲不振、流涎。多数患儿不伴有神经系统损害,病程1周以内可恢复,属于普通病例。这种情况不需要住院治疗,可以在家中对症处理,做好隔离,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重症病例易发于3岁以下的患儿,一般发生在病程早期,特别是5天以内。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抽搐、乏力;呼吸和心率增快、出冷汗、肢端凉、血压增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血糖增高等。重症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很快出现心肺功能衰竭,死亡率高,需立即就诊!!!如何预防和护理手足口病?

在本病流行期间(夏秋季)减少到公共场所,注意洗手,加强手卫生。宝宝和家长都需要使用七步洗手法做好手卫生。

①什么时候需要清洁我们的双手?

进食前、如厕后、外出回家后、接触患儿疱疹/分泌物后、用手触摸口鼻前、护理宝宝前、为宝宝更换尿不湿后、处理垃圾或者其他污物后。

②如何实施?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减少参加集体活动,发现孩子患有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应主动居家隔离不到公共场所,不接触其他孩子,直到隔离期满。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物品、餐具的消毒。

环境卫生:

勤通风;注意物品和物体表面的消毒(玩具、家具等)

患儿的治疗护理:

(1)若发现患儿出现发热、拒食、手足及口腔有皮疹时应及时就诊。

(2)根据医师嘱咐给予相应的退热处理。

(3)饮食及口腔护理:给予温凉清淡饮食,将食物放置室温,根据孩子接受度,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固体饮食。多饮水,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温水漱口。可给予促进黏膜修复的药物。

(4)皮肤护理:剪短指甲,避免抓伤皮肤。穿棉质内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臀部有皮疹者加强臀部清洁,保持干燥。夏天的气候特点。

(5)治疗:现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有重症征象立即就诊。

常见误区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两者同属一种病毒所致不同疾病谱,通俗而言就是两兄弟。在我国的传染病法管理中,疱疹性咽峡炎不需要进行传染病登记,而手足口病需按照丙类传染病登记管理。因此很多家长误以为自己孩子患疱疹性咽峡炎时不需要隔离。但实际上疱疹性咽峡炎同手足口病一样会造成病毒传染,而有些孩子早期疱疹出在咽峡部,后期手足上会出现皮疹。并且疱疹性咽峡炎不等同于病情轻,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出现重症或危及生命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两种疾病的隔离和观察是一样的。

华西二院小儿感染科是四川省危重型手足口病的救治中心,在危重症手足口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若孩子出现手足口病的危重症状,家长务必带孩子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专家门诊时间

小儿感染科门诊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上午

华西院区

锦江院区

万朝敏

邓建军

下午

华西院区

温杨

锦江院区

朱渝

郭琴

撰稿:小儿感染科朱渝廖琼

END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rancha.net/ynzl/60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