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临行前的一曲《广陵散》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悲剧的绝唱,可是有人却说《广陵散》并没有失传,那么在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魏晋名士的风流、魏晋名士的疯狂是很多人非常好奇的,那么在他们的故事当中又蕴含着怎样的中国精神呢?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年轻的作家和书法家,他将和我们一起聊聊悬崖背后的名士以及耕读传家的故事。80后作家书法家大生宸冰:大生,大小的“大”,生生不息的“生”,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大生:因为最早的时候,我小时候“小白脸”,别人就叫我小生,后来我长大了就叫大生。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寓意。很多人说这个名字是不是跟《易经》有关系,因为《易经》里有“大生”这样的字眼。宸冰:你的生活方式是受到你研究的那些历史人物的影响吗?你觉得你受谁的影响比较大?大生:我受两个人影响比较大,有个说法是:小时候画的第一个人物形象,就是你心中的偶像和你以后要活成的样子。我上小学时正在播出蓝天野老师版的《封神榜》,所以我画的第一个人物是姜子牙。宸冰:你还挺有理想的,直接奔着最有智慧的去画。大生:被姜子牙吸引住了,姜子牙最喜欢道术、玄学、宗教,古人赞美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些就成了我的一个学习方向,我小时候就喜欢这些传统的东西,别人嗤之为不好好学习的那些东西,小时候必须读课文,但我喜欢看课外书。宸冰:我觉得这对今天来讲是很好的,你那个时代还好吧?大生:我在陕西,相对来讲比较偏僻一点。宸冰:陕西不是更是很多文化的发源地吗?大生:那是文化的发源地,和今天没有太大关系。宸冰:但我认为那块土地上孕育的人民会天然的带有一种文化属性。大生:我对文化的理解是四个字,这个词应该是拆开来理解,叫以文化之,它是一个教化的过程,这是从《周易》来的,以文化之,文就是花纹,人为的东西叫文,过去的花纹的纹和文化的文是一个字,用漂亮的、美丽的、非自然的、人为的东西来改造一个人,把一个人由质朴变成漂亮的样子,这就是文化的过程。宸冰:以文化之,所以到底我们应该听哪一种呢?大生:您刚才说陕西人有文化,那就是陕西人被教化了,其实有文化的地方往往是被教化。宸冰:可是在我看来不一定,你未必是被教化的,可能那个人,他未必懂得那么多,他也不知道天文地理,但他的骨子里一定会带着那片黄土以及地缘所给他带来的一种影响,他的性格、他的精神价值、他的生活方式等,其实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有时被教化,可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文化是什么,文化更重要的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未必是被教化的,它可能是我们自然演化的过程,演化和遗留。大生:我一直有个观点是:文化传统比较重的地方,或者说文化深厚的地方,它会有两个特性:一方面是它拥有的传统文化因素特别多,比如我们小时候有特别多的老理,吃饭时不能吧叽嘴,上席时只能叨跟前的菜,过年时挨家挨户给老人跪着磕头拜年的;另一方面就是有很多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是不一样的,传统文化有好有坏,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积淀的呈现,它什么东西都有,但文化传统往往是那些最顽固的和最不容易改变的东西,尤其到了像今天这种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文化传统实际上成为了包袱和不太好的东西。比如愚忠、愚孝,这些就是文化传统。还有风土民情中一些过于不好的习俗。我们当地有个不好的习俗:如果某个女子失去丈夫,她的亲属当中如果有人要结婚,她是不能出席的,要避讳。从古代来讲,这是很正常的事。从今天来讲,这事对人得有多大的伤害,她不仅仅要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还要承受身边人给她带来的二次伤害,一旦有亲人结婚她就得被伤害一次。宸冰:所以你认为文化传统不应该是不假思索的接受,而是应该辩证地去看,我们既要去看,它为什么诞生,又要看它在今天这个时代该被我们如何去融会贯通,从这个角度来讲,更重要的是要让所有的人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如果不知道的话,我们的判断从何而来呢?我们得有标准,或者说我们至少得有参照物,我们的参照物是你的这两本书吗?大生老师的第一本书叫《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它是讲魏晋时期的一些狂生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对比的一些故事,另外还有一本书叫《耕读传家》。对于百姓来说,这几个字应该更熟悉,我们在讲家训、讲家风,每个人的门上要挂匾牌,诗书传家久,所以我们先来聊聊《耕读传家》,“耕读”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当中是有非常明显的意向的,所以它的意向在你看来是什么?大生:中国的文明主体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中的“耕”,它是最核心的生活方式,但还得有文化,还得被教化,还得有美好的生活,还得有礼仪。换句话说,我们还得有追求精神的东西,这一切都包含在“读”中,尤其在中国从汉代以后思想大统一,儒家成为一门学问,读书就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也是他们最好的进阶之路。所以“耕”和“读”,“耕”保证了“读”的一个物质基础,比如隋唐之前不是科举举士,人才的选举是察举制,我是大官,我就把亲戚推举上来。宸冰:他就是门阀,师生故旧织成一张张庞大的网。大生:唐代之后广开科举之门,很多贫寒的人就有机会了。这时贫寒人家只要能耕地保证其生活来源,就可以读书。所以“耕”和“读”是相辅相成的,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尤其到宋明之后,耕”和“读”成为社会最安定和最向往的一种生活。士农工商,士和农就是“耕”和“读”。宸冰:这两个阶层奠定了整个社会阶层的稳定。所以在耕读生活中,两种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两种人有不同的精神主张,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传给后世的经验教训也都不同。大生:是不一样,但不能完全分开,毕竟很多读书人、当官的,他到了晚年之后告老还乡种地去。宸冰:农耕文明进行到今天,显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重新回头去看,农耕文明时期创造的那些文化意义是什么呢?大生:首先我觉着了解历史,所有了解历史都是有意义的,历史是一个人,你能够得以认同本民族,认同你的,我们说最好的爱国教育,和爱自己民族的教育,就是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宸冰:这两本书中间有大量的故事,甚至也大量的细节,它的来源是什么呢?大生:很多做历史的朋友对历史特别熟,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时,他表现出一种冷漠和无辜,我觉得很奇怪。历史其实是文字对文字,我们看到的文献都是文字对文字。宸冰:所以今天我们在还原古人的那些生活时,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考据,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资料素材,我们今天最幸福的是我们可以比古人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可如果我们没有用感情去串起它的话,它只是碎片化的信息。大生:它非常碎片化,我听一个朋友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更加有助于你理解历史。很多人觉得历史读多了,就会对现实有所了解。历史读的越多,很有可能会被蒙蔽,尤其史官的记载,史官不一定看到了这个现场,经过他的文字二手加工之后,我们再看到我们又看到一部分,越来越碎片。每个人写历史,实际上都是在写自己心中的投射,他会有一些倾向性。■Over■“亦耕亦读”既是关乎其人生前程的出处方式,也是其及身可行的一种生活状态。其实质,当在选择一种隐身田园、人生自修,农耕种地与寄情著述并行不悖、从容进退的生活方式。“耕读传家”在当今社会具有普世的意义。耕,是脚踏实地,每天都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读,用文化、知识、美的事物充盈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