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文章的题目,您一定很惊讶。别着急,请您能慢慢地读下去,便知其意。本来近年写作渐少,但真情所致,竟为一条小狗写了一篇长达一万七千字的散文。这也是我写作发表的最长的散文。为方便发表,此文是缩减为1万余字、发表在一文学杂志上的“缩短稿”。请您能“满怀深情”,耐心读完,应不会浪费您宝贵的时间。做狗就做这样的狗——我们家的“闹闹儿”
“闹闹儿”是我家爱犬——小京叭狗的名字。她个头儿不大,纯白色,模样俊俏,少不更事时,因其比较顽皮活跃、有点闹得慌而得名。
其实长大后,她早已出落成彬彬有礼的“大家闺秀”,几乎挑不出她的缺点来。
“闹闹儿”为女性,终身未嫁,在家人们眼里,她早已被人格化了。这是后话。
“闹闹儿”生于年春天,去世于年12月6日,在我家整整生活了11个年头儿,已成为家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记得是年暑假期间或过后的八、九月份,我们从盘山乡下老家回城居住时,以女儿为首伙同她妈,未向我打招呼经我同意,就将一个还未成年、刚刚几个月大的小纯白京叭狗——“闹闹儿”,从村中一个要好的乡邻处,先以“借”两天喜欢、喜欢为名,抱进了我们家。
我们当时已在蓟州城西鸿雁里老区9号楼住,二层50平方米左右。开始我是不同意抱养这个小狗的。
一是家里要伺候她嫌麻烦,二是影响家居卫生,三是吃用等需要花费,四是空间狭窄,再就是怕日后养出感情来难以割舍,心灵受伤……总之之前我和她“不认识”,没感情,也没有养宠物的经历,坚决不同意抱养,执意让送回去。
但我拗不过家人,说“不用我伺候”,只好做罢。但心里不服。
因为还小,“闹闹儿”开始在家时,是在屋里拉尿的。这就像人小时候也是由大人照看拉尿一样,是因年幼“不懂事”,并不会影响到她“长大成人”后“识书达礼”的发展定位。
当时床底下总会有她的粪便,春秋换季脱毛更是添烦;也是因为小,不识逗,她还经常地把人咬伤。这就更增加了我要把她送出去的想法,为此曾和家人生过几次气。
当初家人也确实老不情愿地把她“还”给了原主人,可不到两天,她在乡下的原主人那里已经呆不惯了——家人们也是给我做做样子,终究还是抱了回来。
记得当时妻和女儿还拿话“压”我。妻子生气地说:你连个狗都容不下;女儿含着泪说:她有块骨头就知足了……我为了家里的“和谐”,便忍让下来,也是动了恻隐之心。
因为烦人和无感情,说实在的,我曾想象着她自然走失。这样家人怪不得我,又实现了不养的目的。而此后她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我及养出感情后,比起送人和死亡,“走失”是我最不敢面对、假设和怕遇到的事。
因为走失将不知道“结果”,更会让人惦记纠结,遭受心理上的折磨。而且,由于“闹闹儿”的“忠贞气节”,她会想家而绝食,谁捡去也养不活。
当然这也是后话。
“闹闹儿”就这样在我家“定居”下来了。
“叫唤”是狗的主要生理特征,但她快一周了,除了顽皮好动外,还没听她发出过明显的声音。
我家9号楼屋里当时有一个大衣柜,她在偶然看大衣柜镜子时发现了自己。看到她聚精会神不解的样子,其实她认为是发现了同类或者“对手”,并产生了敌意。于是我们便“谁呀?谁呀?”地进行挑拨和挑逗。我们这一连着说不要紧,她嘴里先是发出“呜噜、呜噜”的音响,之后突然“汪汪”的声音从嘴里蹦了出来。-
“闹闹儿”会叫了。一家人兴奋不已,皆大欢喜。这叫声应是“闹闹儿”的成年礼,说明她已初具防卫和攻击能力。虽然她此前曾咬伤过家人,但那是无意识的。
当然,谁养随谁。以后“闹闹儿”也从不惹事生非,总是坚守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闹闹儿”逐渐“长大成人”和懂事儿;随着家人、主要是妻子的教育驯化以及“闹闹儿”本身的良好遗传(她的生父就特别有教养),“闹闹儿”开始显现出自己诸多的优点。
这也是我们全家与她感情日深、倍加对她尊重与关爱的原因。因为对她关爱程度的轻重和相处的时间长短不一,她和妻子感情最深,我居第二,再就是子女们了。
“闹闹儿”很重感情。
当初抱来时女儿和她接触较多,后来女儿当兵入伍,“闹闹儿”突然见不到她了,好一阵郁郁寡欢的样子。之后妻子等家人对她百般呵护,总算是“调整”了过来。
一年多后,我们去部队看望女儿,“闹闹儿”竟能记起她并一见如故。再以后,女儿复员上班,后又出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在“闹闹儿”心中的感情地位,便往后排了。
“闹闹儿”稍大后,就和我们夫妻住在一起。因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直到她死,也是在床上睡。
我每次下班,开门进屋,第一个迎候的准是她。有时候开门稍慢,她就叫唤着十分着急,就象是多日不见似的。多年来的每天傍晚,都是如此。
有时我值夜班或出差多日不归,她就显得更加焦躁,一会儿在门口守候,一会儿去阳台张望,见不到我,便对着妻子仰脸发出声音像是在询问。
后来我在提前知道自己不能按时回家后,便在与她分别时说明原因,或“喝酒应酬”,或“去值夜班”,或“要出远门”,说“别等我了”,她之后方在我该回家没回家时,在家里安静下来。
因为妻子没有工作,长年居家,对她的感情投入最多,她对妻子的感情也最深。我不管出门儿多久,“闹闹儿”就是再想我,因有妻子在她跟前儿,跟她说明“原因”后,她也会相对安静下来。
如果妻子不在由我陪伴“闹闹儿”,短时间还可以,稍一长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夫妻虽多次受到外地朋友邀请,但在先始终未能一起出行。因为带“闹闹儿”去不方便,把她长时间托付给其它任何家人都不行……
“闹闹儿”很聪明灵性。
她能听得懂家人的话,几乎啥都知道,只是不会说而已。
有时家里她熟知的亲友来了电话,她也会在旁边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