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万物生长,却也是容易滋生细菌传播病毒的季节。令宝宝难受、家长头疼的手足口病也逐渐活跃起来!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是以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病情轻而短暂,儿童多见。
手足口有哪些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手足口有哪些症状:
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宝宝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医院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如何预防?
1、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记住15字口诀“常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2、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3、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
4、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盖口鼻;
5、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间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成人也会感染手足口病,把病毒传染给小孩。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避免传染给孩子。
幼儿园及小学等机构的预防措施
(1)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消毒的必备品:碘酊、消毒棉球等。
6月龄—5岁儿童可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简称EV71灭活疫苗),可减少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