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middot课堂丨ldquo大

瑞·课堂丨“大隐隐于市”-藏匿于病症背后的隐球菌感染!

前言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一种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具有高致死性和高致残性的特点[1]。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鸽粪被认为是重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侵入人体,由肺经血行播散侵犯脏器组织,57%-61%的隐球菌感染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和播散性感染[2]。隐球菌病发生的最常见危险因素是HIV感染,合并隐球菌病感染的AIDS患者病死率在发达地区可达10%-30%,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国家更高达13%-70%[4]。有学者认为,隐球菌感染病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对隐球菌感染未能早诊断、早治疗[4]。

隐球菌实验室诊断包括直接镜检(墨汁染色)、培养、生化鉴定、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影像学检测等[1]。早期、快速、高效的隐球菌筛查方法的选择将有利于疾病诊断,提高患者预后。

本文分享1例由隐球菌引发的血流感染并发隐球菌脑膜炎的诊疗过程,特别鸣谢大连医院检验科、重症医学科供稿。

案例过程

女患,60岁,年5月9日入院,主诉“厌食10余日,意识障碍7小时”。入院查体:体温正常,血糖高,意识不清,呼吸弱,血压低,行气管插管术,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昏迷,感染性休克。

入院第二日,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14.52×/L,降钙素原3.15ng/mL,1,3-β-D葡聚糖(G试验):pg/mL,患者G试验阳性,警惕真菌感染的可能。

入院第四日,夜间患者体温升高到37.9℃,采血培养一次。入院时(5月9号)采集患者痰培养回报为白色假丝酵母菌,药敏结果为:氟康唑≤4ug/mL,伏立康唑≤0.06ug/mL,伊曲康唑≤0.ug/mL,5-氟胞嘧啶≤4ug/mL,两性霉素B≤0.5ug/mL;血培养报警为真菌,(见图1-1)(报警时间51.03小时),分析可能因气管插管导致呼吸道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入血,故给予氟康唑(首剂mg)mgQd。

图1-1血培养涂片酵母样菌(×)

入院第五日,患者病情较前改善,疼痛刺激后双上肢及左下肢可活动,右下肢无明显活动,左上肢肌力较右侧减弱。病情未完全平稳,暂不适合CT检查,可行腰椎穿刺术,进行脑脊液相关检查,脑脊液涂片未查到隐球菌(涂片镜检对标本要求高,漏诊率高)。

入院第七日,头CT显示(见图1-2):所见右侧基底节区点低密度影,径约0.6cm,提示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实验室检测结果:白细胞12.03×/L,中性粒细胞比例74.34%,降钙素原1.02ng/mL,较前下降,血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药敏回报对氟康唑敏感血患者目前体温正常,提示抗感染有效,继续目前治疗。

图1-2.头部CT

入院第八日,血培养口头回报为隐球菌(图1-3)(报警时间88.6小时)(血培养时间长)。再次行腰椎穿刺术,结果回报:脑脊液中查到隐球菌(图1-4),血液及脑脊液荚膜多糖抗原测定均为阳性(图1-5)。结合患者曾有精神症状,不能以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解释,考虑存在隐球菌性脑膜炎。

图1-3.隐球菌(革兰染色×)

图1-4.隐球菌(墨汁染色40×)

图1-5.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

入院第九日,血培养及脑脊液隐球菌药敏结果:氟康唑≤4ug/mL,5-氟胞嘧啶≤4ug/mL,两性霉素B≤0.5ug/mL(图1-6),抗感染治疗方案有效,转出重症监护病房继续隐球菌治疗。

图1-6新型隐球菌药敏报告单

案例总结

本案例是一例由隐球菌引起的菌血症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诊疗过程,该患者首次血培养及痰培养均查到白色假丝酵母菌,可考虑入院时行气管插管术,可能呼吸道中真菌入血导致一过性血流感染。在明确该患者是由于隐球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后,继续用氟康唑进行抗感染治疗,效果良好。由于隐球菌脑膜炎起病隐匿,为明确病原菌,行两次腰部穿刺术,进行脑脊液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最终脑脊液中查到隐球菌,解释了曾患精神症状,并且应用氟康唑后,肢体可自由活动的原因,明确诊断了1例由隐球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并发隐球菌脑膜炎。

隐球菌实验室检测主要依赖于血清或脑脊液培养,但培养阳性率偏低,时间较长;脑脊液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检测可作为临床确诊隐球菌感染的依据,其操作简单,敏感度高,目前已常规应用于隐球菌的临床诊断!

一瑞生物助力隐球菌感染早期、快速检测

一瑞生物作为真菌体外诊断领域的先驱者、领航者,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全产业链布局的集团化企业,是真菌快检行业标准制定者。推出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检测卡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可用于定性、半定量或定量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10min获得检测结果,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报告快速。可常规应用于临床隐球菌的筛查及诊断!

の操作简便:无复杂的样本预处理过程,仅需4步即可完成实验。

の检测快速:10分钟报告检测结果。

の结果直观:结果易于判读

の早期诊断:LFA法具有高敏感(95%-98.5%)和高特异度(98.9%-%)[4,5]。

参考文献

[1]“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课题组,陈耀凯,吴昊,等.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临床诊疗的专家共识[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7):19.

[2]刘正印,朱利平,吕晓菊,等.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36(04),-.

[3]ZaragozaO.BasicprinciplesofthevirulenceofCryptococcus.Virulence[J].:10(1),-.

[4]丁秀荣,于艳华,陈铭,等.新型隐球菌感染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比较[J].北京医学.:42(06),-.

[5]朱均昊,赵颖,李莉,等.隐球菌荚膜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rancha.net/ynjx/9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