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薛仁政实习生李芷涵“快救人呐!有人落水啦!孩子漂走了!”一阵急促的呼救声传来,景区里突发落水事件,一位成年人和一位孩子在水中不断挣扎,岸边的群众一边尝试抛投救生物品,一边焦急地呼救。恰巧,距离事发水域米处正在训练的广东蓝天救援闻讯赶来,迅速投入救援,将两名落水者转移到岸上。由于救援距离近、救援用时短,落水者均被成功救援。“这是我加入救援队以来,唯一一次救援成功后落水者还有生命体征的情况。”黄磊分享道,很多人认为溺水后第一时间拨打救援电话,就有机会获救。然而救援队到达现场需要时间,往往等救援人员到达时,落水者已无生命体征,“救援”只能转为“打捞”。“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生者带来希望”记者了解到,救援队每次执行任务时都需要集结队伍、准备装备、分析了解沟通现场的信息并赶往作业区域,这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尽管救援队的很多装备都是成型的、成模块化的,能够快速运输,但对于落水者而言,这段时间往往是致命的。“落水者大多撑不了那么久,哪怕水面是平静的,溺水者仍有可能随时呛水,危及生命。”黄磊说道:“这么多年以来,我们遇到的溺水救援事件,几乎没有救到过有生命体征的。”黄磊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溺水“救援”任务持续了两天之久。“当时赶往现场后了解到,落水者已经在水下好几天了。尽管我们知道落水者已经没有生还机会了,但还是会准备装备、整理队伍,展开‘救援’。”据了解,事发现场位于水库中,水下环境复杂,这给任务带来了很多困难。在首日的排查行动中并没有发现落水者,救援队伍也并没有放弃。为了抓住一丝丝希望,也为了给家属一个交代,有队员在第二天提出可以进行深潜作业。尽管救援队伍经验丰富、装备精良,但救援队员仍然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我们其实也知道,他很难再活着回来了。那两天看着家属的眼神从焦急、渴望慢慢变成伤心、绝望,对我有很大的触动。”黄磊说道,“无论我们打捞成功与否,遇难者的家属都已经永远失去了家人。”他说道,在救援现场他往往会跟遇难者家属感同身受,一起落泪。“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是可以给生者带来希望的。给当事人带来生存的希望,给遇难者家属带来精神的宽慰。”黄磊说道:“每次出任务我都会有一点紧张。我并不因为任务艰难而害怕,只因时间所剩无几而感到紧迫。”野外遇险怎么办?救援队员呼吁用“嘴”救援“我参与过很多救援行动,生命只有一次,呼吁大家不要去野外游泳。”黄磊介绍,与专业的游泳池相比,野外水域环境比较恶劣,水下情况不明,周边也不一定有救援装备,身边的人又不多或者够专业,极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遇到溺水人员要如何进行救援?黄磊提醒,首先要保障自己的安全,不要盲目下水救援。不仅如此,他还强调——坚决不提倡用手去拉拽落水者,落水者的挣扎很容易将施救人员也拖入险境。黄磊说道,更希望大家采取“间接救援”的方式施救。可以寻找竹竿、棍子、衣物等物品,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为落水者提供稳固的着力点。同时,还可以寻找周围有浮力的物品,如塑料瓶等,帮助落水者将口鼻露出水面,等待救援。“不要小看一两件衣服、一两个瓶子的作用。”他说道:“能帮助落水者将口鼻露出水面,保障生命安全,比什么都重要。”“此外,我呼吁大家要用‘嘴’救援。”黄磊介绍,一方面可以通过呼救吸引更多的人帮忙救援,同时也要及时拨打救援电话,为落水者争取时间。要避免野外溺水事件的发生,预防是最关键的。黄磊表示,野外溺水事件中,遇害者大多是青少年。在暑假期间,孩子的父母、监护人要注意对孩子的陪伴,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避免让孩子涉险。(更多新闻资讯,请